437.5億元。
這是比亞迪在2025年前三季度為技術研發(fā)所投入的!
這一數字,不僅是同期 233.3 億元凈利潤的近兩倍,更比特斯拉同期研發(fā)投入多出 109 億元。
在行業(yè)競爭激烈的當下,這份 “技術偏執(zhí)” 支撐起比亞迪打響 “雙線戰(zhàn)略”:一 手揮師“出海”,以雷霆之勢拓寬全球疆土;一手拔地“上樓”,用硬核實力刺穿品牌價值的天花板。這兩條戰(zhàn)線互為犄角彼此支撐,共同構成了比亞迪最堅固的戰(zhàn)略護城河。
第一戰(zhàn)線:出海攻堅,,從輸出產品到植入標準
不同于中國車企傳統(tǒng)的 “性價比 + 廣撒網” 出海模式,比亞迪針對不同市場定制精準戰(zhàn)術。在汽車工業(yè)發(fā)源地歐洲,它以漢、唐、海豹(參數丨圖片)等高端車型正面挑戰(zhàn) BBA 與大眾。2025 年 8 月,比亞迪在歐盟銷量達 9130 輛,連續(xù)兩月超越特斯拉的 8220 輛。
![]()
如果說特斯拉靠 “尖刀式” 爆品作戰(zhàn),比亞迪則以海豚、ATTO 3、海豹、漢組成 “集團軍”,覆蓋多價位市場,四款車型同時躋身西班牙9月銷量前十,靠細分市場蠶食實現 “積小勝為大勝”。在東南亞,比亞迪走 “本土深耕” 路線,通過投資建廠融入當地生態(tài)。截至 2025 年 10 月,其在泰國已交付 10 萬輛新能源車,穩(wěn)居當地電動車銷量榜首,并以此輻射整個東盟。
![]()
![]()
![]()
長期以來,“便宜好用” 是中國車企的標簽,比亞迪則以 437.5 億元研發(fā)打造 “技術硬梯”,并分兩類技術破局:
一類是 “護城河” 級基石技術。刀片電池以磷酸鐵鋰材料和 “電芯即結構件” 設計,通過行業(yè)最嚴苛的針刺測試,解決三元鋰電池的安全焦慮,實現 “安全與續(xù)航兼得”;DM-i 超級混動則以 “以電為主” 的邏輯,將插混系統(tǒng)成本降至極致,徹底改寫混動市場規(guī)則,打破日系品牌壟斷。
![]()
飛輪效應:“出海”與“上樓”彼此成就
有一說一,“出海” 與 “上樓” 并非孤立,而是形成自我加速的閉環(huán)。
一方面,高端技術形成 “品牌光環(huán)”:海外消費者看到仰望 U8 的 “易四方” 技術后,會將對其的信任映射到海豹等車型上,為比亞迪與豐田、大眾競爭增添籌碼。
另一方面,全球市場反哺研發(fā):比亞迪前三季度 5662.7 億元營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遍布 117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車輛,傳回極寒、濕熱、擁堵山路等場景的真實數據。這些實驗室無法模擬的億萬公里級數據,讓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對手。
![]()
總的來說,比亞迪的進階,是中國車企從 “技術自信” 到 “戰(zhàn)略遠見” 的縮影。它以核心技術打破地理邊界與品牌天花板,證明當車企手握硬核技術,便能在全球汽車變革中掌握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