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應妮)4日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展廳對公眾開放的“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用166件(套)文物讓觀眾看到一座地下的紫禁城。
![]()
11月4日,“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展廳對公眾開放。圖為展廳中心展臺的巨大沙盤,呈現了造辦處遺址的一個代表性局部。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清宮造辦處是清宮內務府的下屬機構之一,負責宮廷御用品的制造、買辦、維修、貯藏。2020年10月以來,故宮考古部連續五年對造辦處舊址區域開展科學發掘工作,揭示出元代、明早期、明中晚期、清早期、清中晚期共五個時期的遺存,取得紫禁城考古迄今為止最為豐碩的成果,為了解紫禁城的“前世”,解讀紫禁城的“地下史書”,闡釋紫禁城建筑歷史文化價值,豐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了最新的考古實證。
走進展廳,中心展臺一個巨大的沙盤呈現在眼前。“這一眼就是700年”,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紹,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疊型城址,在紅墻黃瓦、青磚地面下,密布著幾個時代的營造、改建、廢棄的痕跡。這個沙盤質感模擬真實的地層,通過摹寫造辦處遺址的一個代表性局部來展現紫禁城的地下世界,呈現了明早期建筑基址的夾磚夯層與大型磉墩、明晚期至清代地層,以及清晚期大型灰坑打破明代遺跡的情形。
![]()
11月4日,“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宮博物院永壽宮展廳對公眾開放。圖為展覽現場。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造辦處遺址見證了皇家作坊的興衰,展示了紫禁城手工業生產中心的空間形態以及生產生活場景,這里出土鐘表配件約200件,種類豐富,制作精美,分為表演及裝飾配件、動力系統和表盤計時零部件等,包括金星玻璃、玻璃香水瓶、金屬框架、跑人跑船、水法柱等。現場還展出一座銅鍍金樂箱水法跑人雙馬馱鐘,與之相對應。徐海峰指出,做鐘處西洋鐘表配件的發現,印證了匠人們曾經在皇家審美需求的推動下,學習、吸納西方的技術工藝,是18世紀東西方文明互鑒圖景中的一環。
為期三個月的展覽還首次通過器用、飲食、娛樂等相關遺物展現紫禁城中普通匠役的日常生活,觀眾甚至能看到清代匠人用過的刷子、棋子、骨牌以及他們吃剩的羊頭、豬肘、雞蛋殼。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