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車主在車輛報廢后遭遇新型電信詐騙。不法分子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以“發放安全獎勵金”為誘餌,騙取車主銀行卡號、密碼及短信驗證碼等關鍵信息。部分車主經保險公司提醒避免了損失。這一利用真實業務場景實施的精準詐騙手法,已引發金融監管部門高度關注。
“保單獎勵”來電?險遭信息泄露
市民劉先生近日在辦理車輛報廢后,接到一通自稱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來電。對方能準確報出劉先生的車牌號、保單號等詳細信息,并告知其保單內有一筆“安全獎勵金”可以領取,但需提供銀行卡號、密碼、短信驗證碼,或點擊短信鏈接填寫信息,還特別強調“過期作廢”。
由于恰逢劉先生正準備辦理車險退保,他對這類資金往來較為敏感。所幸在前往保險公司柜臺辦理退保時,經工作人員現場進行防范詐騙宣傳,劉先生立即警覺,并未向對方透露任何信息,從而成功避開了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詐騙手法“三重迷惑”,精準利用業務時機
據分析,此類詐騙屬于典型的利用真實業務場景實施的精準電信詐騙。不法分子非法獲取了車輛報廢信息及保單詳情,詐騙手法極具迷惑性:
一是時機精準,專門選在客戶車輛報廢后、尚未辦理退保前的時間段行騙;二是身份偽裝,冒充保險公司內部人員或官方機構,以降低受害人警惕;三是話術誘惑,以“安全獎勵金”“補貼”“過期作廢”等話術制造緊迫感,誘騙受害人泄露支付信息或點擊釣魚鏈接。
一旦受害人輕信,并提供銀行卡號、密碼和驗證碼,或點擊鏈接填寫信息,個人資金將面臨重大損失。
筑牢反詐防線,金融監管部門發出三點提醒
針對此類騙局,金融監管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務必提高警惕,筑牢財產安全防線:
第一,官方渠道核實是關鍵。任何自稱保險公司、銀行或監管部門的來電,只要涉及錢財、個人信息或轉賬操作,務必通過官方客服熱線或親赴柜臺進行多重核實,絕不輕信陌生來電。第二,嚴守信息保密底線。銀行卡號、密碼、短信驗證碼是資金安全的最后屏障。任何正規機構均不會索要短信驗證碼。牢記“給驗證碼就等于送錢”,堅決拒絕此類要求。第三,提升認知主動防范。應主動了解詐騙常用伎倆,對“補貼”“返款”“賬戶升級”等誘惑話術保持警覺。在辦理退保、理賠等業務時,可主動向柜臺工作人員咨詢——他們不僅是服務提供者,也是您身邊的金融安全衛士。
廣大車主在車輛報廢、保險退保等關鍵環節,務必增強防范意識,通過正規渠道辦理業務,謹防電信詐騙乘虛而入。
商丘日報融媒體記者 霍天艷
來源:商丘日報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