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鳳凰網援引路透社消息稱,特斯拉正因美國威斯康星州一起致五人遇難的嚴重車禍面臨訴訟。在這起事故中,一輛Model S(參數丨圖片)轎車起火燃燒,導致車內五名乘客全部遇難。訴狀指出,由于車門設計存在缺陷,事故發生后乘客無法開啟車門逃生。
![]()
事件回顧:
2024年11月1日,在斯康星州麥迪遜市郊區,一輛Model S失控撞樹后瞬間起火,車內五名乘客全部遇難。
訴狀揭露了殘酷的逃生困境:碰撞導致鋰離子電池組故障,電子車門系統完全失靈。而訴狀還特別提到,本應作為“救命稻草” 的機械拉環竟藏在后排地毯下。在濃煙彌漫、車身燃燒的緊急時刻,這種隱蔽設計與 “無解” 無異。有目擊者在911報警時曾清晰聽到車內傳出絕望的呼救聲。
然而,類似事件并非個例。另一起訴訟涉及2024年11月27日發生在加州舊金山郊區的Cybertruck車禍。
一輛Cybertruck超速撞樹起火,三名年輕乘客殞命,其中包括一名19歲女大學生。
訴狀指出,這輛車的電子開門按鈕因斷電徹底失效,隱藏的機械拉桿在混亂中無從尋覓,即便路人冒險砸碎車窗救出一人,其余乘客仍因無法脫困葬身火海。
訴狀還指出,特斯拉早已多次收到車門設計缺陷的警告,加州訴訟更明確指控其“故意無視” 多達 30 余個已知安全問題。
這些訴訟直指特斯拉車門系統的三重致命漏洞:
其一,過度依賴電子系統。特斯拉車型(尤其是Cybertruck)的車門開啟高度依賴電子按鈕或傳感器,車輛嚴重碰撞后一旦斷電,這些系統可能失靈。
其二,機械冗余設計不足且隱蔽。雖然車輛配備了機械解鎖裝置作為備用,但其位置往往不直觀(如Model S后排需掀開地毯,Cybertruck的拉桿藏在門板下方),在緊急情況下難以快速找到和操作。
其三,救援困難。Cybertruck的不銹鋼“外骨骼”和“裝甲玻璃”使救援人員難以在車外強行破窗或開門,延誤了黃金救援時間。
面對輿論巨浪與監管壓力,特斯拉設計總監弗朗茨?馮?霍爾茨豪森才表示,稱正重新設計車門把手系統,計劃整合電子與手動解鎖功能,使乘客在緊急情況下能更直觀地操作。
![]()
特斯拉車門缺陷倒逼全球汽車行業反思
事實上,特斯拉的這些案例實則是整個行業的縮影。隱藏式門把手之所以被車企追捧,據稱能降低風阻以提升續航,但行業專家早已戳破真相。這種設計對續航的提升微乎其微,本質是為了“科技而科技”的營銷噱頭。
中保研測試更是表明,配備電子門把手的車型側面碰撞后車門彈出成功率僅67%,遠低于機械把手的 98%。
目前,多國監管機構的緊急補位,為這場“技術狂奔” 踩下剎車。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于2025年9月對部分特斯拉車型的車門缺陷展開調查。歐盟監管機構也就電子門把手的安全風險發出警告,強調無論車輛是否斷電,車門都必須保持可從內外開啟。
![]()
而中國工信部于2025 年5月啟動《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標征求意見,9月進一步細化條款:明確禁止全隱藏式車門外把手,要求每個車門必須配備機械釋放裝置,且外把手需預留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操作空間,確保事故后無需工具即可開啟。這一標準直擊痛點,將“安全冗余” 從 “可選配置” 變為 “強制底線”。
特斯拉的系列悲劇終究是一記行業的警鐘,當車企為了外觀噱頭和營銷賣點,將最基礎的安全置于所謂的“科技感”之下,無疑是本末倒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