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百億元級資產包頻出,銀行加速處置不良資產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玲
四季度以來,多家銀行密集發布不良貸款處置公告。百億元級資產包頻出的同時,個人消費貸占比也悄然升高。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不良資產收回難度較大,成功轉讓后,不僅有利于銀行穩健發展,也可為支持實體經濟提供有效動能。
百億級資產包頻出
從“甩包袱”到價值挖掘
四季度以來,又有多家商業銀行密集處置不良貸款,其中不乏巨額資產包。例如,渤海銀行在10月掛出近700億元的資產包,廣州農商行掛出超189億元的資產包。
根據渤海銀行發布的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基于合同價值等適用情況,擬轉讓資產的本金金額約為499.37億元,利息金額合計約104.36億元,罰息金額合計約93.34億元,代墊司法費用金額合計約1.26億元,總額合計698.33億元。
![]()
盡管174戶債權中有52戶的賬齡在五年及以上,占比近三成,但與以往同行低價甩賣資產不同,渤海銀行擬定的初步最低代價總額為不低于488.83億元,是擬轉讓資產債權總額的約七折。
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過去銀行處理不良資產,往往急著“甩包袱”,偏好選擇一次性批量轉讓。當前,部分銀行對不良資產開始轉向主動管理和價值挖掘,如部分銀行成立“特色資產部”,專門負責不良資產的主動經營。
董希淼指出,部分銀行認識到“不良資產也是資產”,努力構建“全周期、主動化、生態化”的不良資產價值管理體系。對于仍有經營價值、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會聯合AMC等機構,主動設計債務重組、引入戰投等綜合方案,力求最大限度挖掘和提升資產價值。
“對商業銀行而言,不良資產收回難度較大,成功轉讓后,可以帶來現金收入,最重要的是減輕銀行資產質量包袱,減少資本占用,為銀行穩健持續發展、支持實體經濟提供有效動能。”董希淼稱。
銀行加速處置不良資產
個人消費貸款占比增多
銀登中心數據顯示,10月以來,已有近90家銀行發布不良貸款轉讓公告,涉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項目類別包括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
![]()
其中,平安銀行于11月3日發布的為信用卡透支項目,未償本息總額超5700萬元;廣發銀行長沙分行同日發布的為個人經營性貸款項目,未償本息總額超2.2億元;嘉興銀行于10月末發布的關于5家公司的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未償本息總額超2.5億元。
![]()
“多家銀行加快參與不良資產轉讓的核心原因,在于優化資產結構、節約資本占用、提升資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這一趨勢對銀行自身經營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降低不良貸款率、減少撥備計提壓力,并為銀行聚焦優質客戶和業務增長點提供空間。此外,從行業生態角度看,不良資產轉讓有助于推動風險出清,降低系統性風險,同時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參與者提供業務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銀行業加速處置不良資產。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資產1.5萬億元,同比多處置1236億元。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3.4萬億元,較一季度末減少2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49%,較一季度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轉讓的不良貸款中的個人消費貸款出現明顯增多。
銀登中心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個人消費貸款、信用卡透支、個人經營類貸款規模分別為268.2億元、51.9億元、50.1億元,占比分別為72.4%、14%、13.5%。其中,個人消費貸款占比連續兩個季度上升。
對此,婁飛鵬直言,當前個人消費貸、信用卡等領域仍然存在較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壓力。
婁飛鵬認為,首先,銀行應加強不良資產分類管理,通過精細化分類,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針對性和效率。其次,在提升處置效率上,可通過優化流程、引入專業機構等方式,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速度。此外,還可以探索創新處置工具,如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等,提高不良資產的流動性。
編輯:晨曦
校對:喬伊
制作:小茉
審核:許聞
版權聲明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系人:于先生(電話:0755-8246867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