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記者 朱萌 文/圖
“上黨八音會還能這么玩?”“年輕人在學嗎?加我一個!”近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山西非遺的N種可能:傳統與當代的對話”藝術展在山西太原開展,展板上一條條“彈幕”如同觀眾的心聲。
山西是非遺大省,擁有18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98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今年8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啟動了“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探索非遺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激活”的轉變路徑。
自啟動以來,扶持項目一方面組織國內新銳設計師赴山西各地非遺工坊,與傳承人結對采風、深度交流,促成技藝與創意的碰撞融合。另一方面為20余位非遺傳承人提供系統化的新媒體賬號運營培訓與陪跑扶持,助力傳承人自主連接市場、擴大非遺影響力。
“作為山西省‘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的階段性成果,這次展覽以沉浸式體驗、跨界創新作品及互動參與環節,為公眾打開一扇讀懂山西非遺現代生命力的全新窗口。”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喬燕莉介紹。
展覽首次集中亮相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聯合創作的系列創新作品,從不同維度展現非遺創新路徑。用巧思設計的剪紙圖樣被運用在絲巾、托特包上,上黨堆錦技藝融入高定禮服,喬氏琺華通過現代設計轉化為精美首飾,蒲縣柳編突破傳統器型成為藝術掛件……這些作品在深入挖掘非遺技藝的傳統基因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設計審美與實用功能,讓老手藝適配新生活。展覽還設置了多元互動體驗環節,打造年輕人的“非遺游樂場”,吸引了無數市民游客“打卡”。
![]()
“山西非遺的N種可能:傳統與當代的對話”藝術展現場
這場藝術展的創新實踐并非孤例,而是山西今年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又一次嘗試。從年初科技感、互動感拉滿的“‘年自萬物生’山西非遺年俗藝術展”,到4月地鐵站里的“聲動非遺”閱讀計劃,到8月舉辦的2025中國非遺面食大會,再到“郭梅花剪紙衍生品展”等非遺藝術展,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以一場場非遺創新活動,為公眾呈現出山西非遺的“N種”可能。
在這一過程中,非遺傳承人的主動探索尤為關鍵。“非遺如果不被大家需要,是傳承不下去的。”喬氏琺華技藝第29代傳承人喬琳近年來不斷嘗試拓寬琺華的使用場景,她認為跨界融合、抱團發展的模式讓非遺迸發出“1+1﹥2”的效果,有望打破傳統非遺的發展局限,為非遺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這幾年,山西持續推動非遺融入日常生活,與大眾的衣食住行深度綁定。今年6月,山西舉辦“逛非遺 享健康”養生主題市集,20余家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單位以“中醫夜市”的概念展示山西非遺養生力量,傳承人望聞問切,各施所長。8月,2025中國非遺面食大會在大同市舉辦,打造了“可吃、可玩、可體驗”的沉浸式文化場景,搭建起非遺傳承與交流的平臺。活動期間,單日最多賣出3萬份美食,銷售額超20萬元。
文旅融合則讓非遺從靜態展示變為動態體驗,成為游客“打卡”山西的新理由。圍繞非遺項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5條非遺美食線路、“三個一號”旅游公路沿線美食等,將晉北大同刀削面與云岡石窟串聯,晉東南藥膳與太行山水結合,用“美食+非遺+景區”立體化模式連接游客與山西非遺。
除了跨界創作與線下活動,數字技術的賦能,讓非遺傳播有了更年輕的“打開方式”。4月,山西非遺“有點好東西”——聲動非遺閱讀計劃在太原大南門地鐵站啟動,乘客打開手機NFC(近場通信技術)碰一碰主題燈箱,就能聆聽全省11個地市的傳統曲藝、音樂、戲曲類特色非遺項目。
活動策劃張弛說,這種通勤路上遇非遺的場景,日均觸達乘客數萬人次。乘客還能掃碼獲得電子非遺車票,直觀看到太原南站地鐵站到非遺項目傳承單位的距離,無形中為公眾實地探訪非遺項目搭建了橋梁。
今年以來,山西非遺持續“破圈”,一場場兼具跨界創新、數字賦能、日常融入、文旅結合的活動和項目,讓山西非遺的“N種”可能逐漸落地。喬燕莉表示,下一步,山西將進一步提升山西非遺的社會聲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山西非遺IP,探索非遺可持續發展路徑和通過跨界合作反哺非遺本體的模式,為山西文旅融合注入新動能。
來源:中國文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