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丹縣獨特的軍馬馴養技藝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山丹馬”馴養技藝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圖為山丹軍馬場工作人員趕馬去飲水。 山丹縣委宣傳部供圖
![]()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中原與西域文化曾在這里交流交往交融,歷史文化遺產豐富。
◆檢察機關調查發現,非遺保護存在傳承鏈條斷裂、保護資金短缺、市場萎縮等5個方面14個問題。
◆檢察建議發出后,相關部門強化協作,切實加強對非遺的傳承保護。
◆下一步,山丹縣將構建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并盡快制定出臺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實施意見。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來自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的非遺傳承人周玉梅,帶著烙畫和麥稈畫非遺作品,代表家鄉的非遺傳承人參展。“這是山丹非遺又一次登上國家級展會,展位雖然只有2平方米,卻承載著全縣240多名非遺傳承人走出河西走廊的希望。”這次參展讓周玉梅既自豪又深感責任重大。
與傳統技藝失傳“賽跑”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中原與西域文化曾在這里交流交往交融,歷史文化遺產豐富。
2007年6月,山丹縣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下稱“非遺保護中心”),與縣文化館實行兩塊牌子一隊人員,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登記、整理和保護工作。
“判斷文化遺產是否具備歷史性、獨特性和唯一性,需要一雙慧眼。山丹缺少這樣的專業人才,這是硬傷!”市級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陶稷輝感慨道。
山丹軍馬場自漢武帝時期設立以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是國家戰馬的重要來源地。由于缺乏馬文化研究與傳承的專業人才,當地獨特的軍馬馴養技藝未能盡早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直到2023年,山丹縣通過大力培育馬產業、深度挖掘馬文化,“山丹馬”馴養技藝才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土夯墻體技藝同樣是山丹獨有的傳統技藝,但是其展示展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受資金等因素限制,2024年才申報為市級非遺項目。”陶稷輝介紹說。
為了最大程度挖掘山丹縣域內的文化遺產,自2008年以來,非遺保護中心通過個人申報、入戶普查以及搜集整理三條路徑,廣泛搜集文化遺產線索。目前已有9類142項文化遺產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其中省級非遺項目7項、市級非遺項目29項、縣級非遺項目106項。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2月,冬至民俗文化節和桌凳摞壘舞獅成功入選省級非遺項目名錄,這一成果讓陶稷輝頗感欣慰。
申遺成功僅僅是非遺保護工作的第一步。受資金限制,非遺保護中心主要用文字和圖片記錄非遺,無法全面展現非遺的魅力與精髓。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氈及氈制品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與之相伴的洗氈這一傳統手藝也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山丹縣市級非遺項目洗氈技藝如今幾乎失傳。
面對此情此景,陶稷輝無奈地說:“用視頻和影像記錄洗氈技藝無疑是更好的保護方式,但再現洗氈過程,至少需要三四個人協同操作,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專門搭建洗氈房,目前很難實現。”
山丹太平車曲藝藝術傳承人已是80多歲高齡老人,這門承載著獨特文化的藝術同樣面臨著失傳危機。陶稷輝表示,在前期努力挖掘和申報非遺的基礎上,今后一段時間,山丹縣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將放在如何把非遺“留”下來。
萬字調研報告引起關注
山丹縣的非遺保護困局,反映了非遺保護面臨的普遍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今年1月,甘肅省檢察院啟動以“守護隴原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旨在推動甘肅省文化遺產搶救性、復建性、預防性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專項監督活動開始后,山丹縣檢察院檢察官石文綱開始尋找工作突破口。他發現,對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其他領域檢察公益訴訟不同,其問題往往難以被直觀地看到。于是,他和同事展開調研。在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們走訪了27個傳習所,詢問了36位非遺傳承人。經過調查,他們發現非遺保護存在傳承鏈條斷裂、保護資金短缺、市場萎縮等5個方面14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石文綱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提出對策和建議,形成了一份萬字的調研報告,由山丹縣檢察院呈送給該縣委、縣政府。
——傳承人才斷層。山丹剪紙、烙畫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年事已高,部分獨門絕技無人傳承。
——資金支持不足。市、縣級非遺傳承人沒有任何補助經費。沒有進行數字化記錄和檔案管理,傳承活動難以開展。
——創新意識不強。城鎮化發展使傳統廟會、社火表演場地大量減少,傳統節慶儀式簡化,非遺依存的文化土壤逐漸消亡。
——合力協作不足。部門職能模糊、協作松散,未形成保護合力,保護流于形式。政策落實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現象。
——產權保護艱難。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主要針對有形文化產品,而非遺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其保護機制仍不完善。
“問題挖得深、原因找得準、建議很中肯對路。”縣委書記張偉對調研報告給予充分肯定。看完后,他當即要求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下稱“文體廣旅局”)、縣財政局等單位認真研究,拿出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國杰也高度重視,要求文體廣旅局提出具體意見,通過保護性傳承、創新性開發、綜合性利用等手段,讓非遺火起來、傳下去。
4月,在調研報告的基礎上,山丹縣檢察院同文體廣旅局、財政局等單位進行深入磋商。在公開聽證會上,各方達成共識。會后,山丹縣檢察院向文體廣旅局、東樂鎮政府和李橋鄉政府發出檢察建議。
檢察建議明確提出,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扶持政策,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項資金,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配套制度機制,等等。
打破壁壘凝聚傳承保護合力
檢察建議落實得怎么樣?山丹縣檢察院開展了“回頭看”。非遺傳承人張娟和周玉梅告訴石文綱,現在,她們每周都會固定進校園授課兩次,每次還能得到100元授課補助。
“我們一直希望打破過去行政監管中存在的壁壘,督促行政部門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協作配合,切實加強對非遺的傳承保護。”石文綱說,通過開展“回頭看”,切實感受到縣文化館與各鄉鎮、學校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了。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的頻率顯著提高,而且形成了常態化機制。這也反映了縣委、縣政府對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愈發重視了。
在“回頭看”過程中,石文綱又發現了新問題。檢察建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盡快啟動縣文化館(美術館)提升改造項目。該項目建成后,計劃將文化館及多個非遺傳習所都搬遷至特色街區,并在非遺保護中心前的街道打造“非遺一條街”。“這樣一來,非遺傳承人就能在固定場所集中開展傳承交流活動,廣大群眾也能近距離感受到山丹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資金問題,這項工作推進速度有些緩慢,與設想的情況存在一定差距。”對此,石文綱憂心忡忡。
文體廣旅局主管非遺工作的黨組成員王文君告訴記者,山丹縣文化館(美術館)提升改造項目已完成規劃設計方案,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項目申報工作。下一步,他們還將牽頭構建由檢察院、財政局、教育局、人社局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會協調解決非遺創新研發、資金使用、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檢察建議重點推動的整改工作中,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是督促文體廣旅局出臺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制度文件。”山丹縣檢察院檢察長馮志軍介紹說,經過幾次磋商,都認為應當緊扣國家對非遺保護提出的要求,結合《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建設實施方案》,盡快制定出臺山丹縣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實施意見。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系統開展。”甘肅省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負責人程春輝說。基于此,甘肅省檢察機關決定將“守護隴原文化遺產”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常態化開展下去。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