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張北農民起獲馬鈴薯種薯
![]()
大棚生產的馬鈴薯種薯
![]()
張北的馬鈴薯種薯銷往國內各地
走進張北壩源薯業開發有限公司氣調庫,一股冷涼潮潤之氣撲面而來。庫內高達數米的馬鈴薯堆垛之間,難覓人影,唯有控制室內電腦屏幕上跳動的數據,無聲地講述著這座現代化倉儲的智能與高效。
“這1.5萬平方米的庫區,能儲存3.2萬噸馬鈴薯,我們將規劃建設總儲量達10萬噸的氣調庫。”公司總經理王海軍介紹道,種薯與加工薯對溫度要求極為苛刻,分別在2至5℃和7至9℃之間,溫度過低易導致糖化,影響品質。如今,庫內溫度全部由電腦精準控制,一旦超過設定閾值,系統自動“打冷”,濕度則通過水簾系統維持在90%至95%的理想狀態。
更精密的監測藏在薯堆深處。王海軍指著那如同小山般的薯堆說:“堆高可達4到8米,我們在不同位置埋設了傳感器,實時監測上、中、下各層溫度,確保每一顆馬鈴薯都處在最佳的儲藏環境中。”這家企業不僅生產瓶苗、原原種和原種,其原原種遠銷甘肅、湖北、重慶等多個省市,還承擔著當地農民、種植大戶的馬鈴薯儲存任務,是串聯起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一環。
張北壩源薯業的智能化倉儲,僅是我市推動馬鈴薯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生動切片。自今年2月21日全市馬鈴薯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試點項目通過驗收以來,一場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為驅動的深刻變革,正在全市的馬鈴薯田間地頭、加工車間、物流倉儲和銷售終端全面鋪開。
數字化轉型的成效,在首批試點基地尤為顯著。在雪川農業、弘基農業等五家分布于察北、塞北、張北、康保、尚義等核心產區的企業(合作社)基地里,一系列智能設備已成為種植戶的“新農具”。
土壤墑情監測設備如同植入大地的“聽診器”,持續采集濕度、溫度、pH值等關鍵數據,精準指導播種時機與科學灌溉;晚疫病監測預警設備則像“預報員”,提前預測最佳藥劑防控時間,實現“減藥增效”;多光譜植被檢測儀化身“偵察兵”,遠程實時追蹤植株高度、葉面積指數、分支數量等生長參數,讓種植戶對馬鈴薯長勢了如指掌;智能水肥一體設備更是“全能管家”,實現水肥精準配比與遠程自動輸送,大幅節省人力與資源。
“現在拿著手機,隨時隨地查看和調整設備的工作參數,如施肥量、灌溉時間、溶液濃度等。”一位試點基地的負責人感慨,“數據成了我們種土豆最可靠的幫手。”
點上開花,更需面上結果。在我市,一套以“1+2+10”為框架的數字體系已然構建——即建設1個馬鈴薯全產業鏈基礎數據庫;搭建馬鈴薯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平臺2大核心樞紐,開發覆蓋育種、繁育、種植、儲存、加工、銷售、溯源等10個關鍵環節的應用服務,具體包括農情監測、晚疫病監測、視頻監測、農事管理、價格行情、區塊鏈追溯、供需交易、產銷地倉服務、專家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
這一體系旨在打通政府、企業、農戶、市場間的數據壁壘,整合全產業鏈數據資源,提升產業的數據匯聚、分析與應用能力,最終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數據互聯互通、服務高效便捷的智慧農業發展目標。
數字化轉型不僅改變了生產方式,也重塑了銷售模式。今年8月23日起,在市農業信息中心的指導下,“農農通”視頻號開啟了“張北馬鈴薯全產業鏈產銷對接直播”系列活動。直播間內,運營總監王偉權詳細講解張北馬鈴薯的品種特性、品質優勢與采銷模式,吸引了眾多渠道商與消費者的關注。這類數字化營銷活動,正是馬鈴薯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的鮮活展示,通過云端直接對接產銷,拓寬了市場半徑,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從一顆馬鈴薯的智能培育,到一桌美食的安心溯源,張家口市正沿著數字化大道,將馬鈴薯這條“金鏈子”鍛造得更加堅韌、高效與智能。數字技術,正如一股活水,深深浸潤著這片土地上的馬鈴薯產業,讓其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魏民 溫雅茹 宋海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