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4 月 1 日,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共同創立蘋果公司。明年 4 月 1 日,蘋果將迎來公司創立 50 周年紀念日。
近日,彭博社記者古爾曼放出「蘋果 2026 年路線圖」。作為其中重要一項,在公司成立 50 周年之際,蘋果將再啟智能家居戰略,計劃推出旗下首款「智能顯示屏」產品,包括音箱底座和壁掛版本,搭檔同步升級的 Siri 智能語音助手。明年晚些時候,蘋果計劃推出智能家居安全生態系統,并帶來旗下首款「智能攝像頭」產品。古爾曼此前亦爆料,蘋果還計劃于 2027 年推出旗下首款家庭級「智能機器人」產品。
![]()
(圖片來源:蘋果)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蘋果意欲全面加快和加強智能家居平臺、生態建設的用意。只是,蘋果多少都錯過了智能家居發展和布局的「黃金十年」——中國家電/手機廠商早已放棄了「智能家居」的舊叫法,轉而強調「全屋智能」或「人車家」。
蘋果智能家居: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
2014 年,蘋果首度進軍智能家居市場,推出旗下智能家居平臺 HomeKit。2015 年,首批 HomeKit 認證設備上市,涵蓋智能燈光、插座、溫控、門鎖等品類;2016 年,蘋果宣布房產商接入 HomeKit 生態。
在第三方家居設備接入平臺和體系搭建完成后,蘋果終于開始了自有智能家居產品的推廣,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依然只是停留在了最基礎的聲控智能音箱領域。蘋果于 2017 年推出旗下首款智能音箱產品 HomePod,于 2020 年帶來了體型更小巧的 HomePod mini,于 2023 年推出了 HomePod 第二代——然后,也就沒有然后了。
![]()
(圖片來源:蘋果)
如同旗下智能語音助手 「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的局面,蘋果在智能家居市場同樣如此。
當然,如果只看 HomeKit 接入的第三方設備和品牌情況,蘋果這些年也不是毫無苦勞。蘋果官網顯示,目前全球 HomeKit 第三方生態已經接入 22 個品類,產品數量達到數百款。
![]()
HomeKit 第三方生態已經接入的品類(來源:蘋果)
但問題是,這樣的規模體量,對偌大的蘋果帝國而言,更像是一個「有限度」運營維護的平臺項目。而從一些進入蘋果官網進行售賣的「明星」產品身上,亦能發現更大的問題。
對中美兩國蘋果官網在售的 HomeKit 第三方設備進行檢索,目前美國官網在售的只有 31 款,定價從 40 到 330 美元不等;中國官網更少,只有 12 款,定價從 368 到 2298 元不等。
蘋果中國官網的這 12 款第三方 HomeKit 生態設備中,368 元的為支持 Thread 和 Matter 協議的 Nanoleaf 智能 LED 燈泡(3 件裝),2298 元的為飛利浦推出的一款智能落地燈。
![]()
Nanoleaf 智能 LED 燈泡 3 件裝,蘋果官網售價 368 元(來源:蘋果)
發現沒有?蘋果在強推的 HomeKit 生態第三方設備,定價無不相對高昂,尤其是在國內市場,可以說是完全「不接地氣」。而那些支持 Matter 等「通用」協議的 HomeKit 設備,用戶也沒太大必要在蘋果渠道去「高價」購置。
蘋果 HomeKit 生態第三方設備總基數一直較小,同時單品(尤其是專為 HomeKit 生態設計的產品)價格也不低:這樣的 HomeKit 第三方生態場面,還不如蘋果自己全面入局呢,只可惜已經晚了太多年了。
美國市場,古爾曼知道蘋果將在智能家居市場面臨亞馬遜、谷歌等強勁對手。而他也許不知道的是,蘋果在中國市場將會面臨怎樣的競爭對手以及多高難度的競爭態勢。
一言以蔽之,「智能家居」在國內被「全屋智能」「人車家」等新叫法逐漸替代的過程本身,就已注定了其生態復雜性和主體多元化。
智能家居轉向全屋智能,國產廠商策略已進階
相比傳統「智能家居」定義,國內各大平臺企業掀起的「全屋智能」戰略,一大新意體現在「從單點智能到整體智能」,即由傳統的單品功能疊加轉向全景互聯體驗。可以簡單理解,之前的智能家居,重點是給居室中的各個單品注入智能功能和聯網能力;現在的全屋智能,則是更傾向于在你入住之前就給提供一個完全新建的智能家居全場景。
當然,蘋果早在 9 年前就和地產商展開合作,為新居裝修提供完整版的 HomeKit 解決方案。
所以,這就要提到全屋智能的另一大新意了,那就是「無感交互」。
最近幾年,AI 技術快速發展,借由大模型和智能體,「一個更懂你的家」逐漸走向現實。
![]()
(圖片來源:美的)
例如在美的全屋智能系統中,AI 已經開始接管「決策權」,并且這一能力給到了品類或單品本身,而非傳統的僅停留在「系統中控」層面:空調和凈化器等品類,可以實時采集室內外空氣與健康數據,通過 DeepSeek 推理模型生成空氣調節策略;攝像頭產品,可以在主人進門后,自動物理遮蔽鏡頭。
全屋智能,可以看作是智能家居發展到更高階層面的一種形態,即從傳統的需要人去主動進行操控的功能模式,轉為 AI 主動向人提供各項服務的范式,這是行業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更新。
「人車家」才是全屋智能的終局之戰
目前國內的全屋智能和智能家居平臺玩家,簡單劃分的話,就有好幾個流派。一類以小米、華為等手機大廠為代表,這也是蘋果在國內市場形態最接近的一類競爭對手;一類以美的、海爾、TCL、海信、格力、創維、追覓等家電大廠為代表;一類以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大廠為代表;一類以理想等汽車大廠為代表。
門派很多,但國內各大廠商近年來逐漸形成的一個行業發展新共識是「人車家」。
以小米為例,其提出的「人車家全生態」,是以智能手機為核心入口,融合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的生態系統戰略。其中,手機作為高頻入口,汽車作為移動空間,家居作為生活場景。意圖顯而易見,自家系統、自家生態、自家硬件,打通個人移動終端(人)、移動空間(車)、居家空間(家)在內的全場景。
「人車家」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諸如汽車廠商做「冰箱彩電大沙發」,以及家電廠商去造車等舉動,也就不難理解了。
![]()
(圖片來源:追覓)
「人車家」的口號,雖然是手機大廠提出來的,并不影響家電大廠基于自身實際來靈活運用。
還是以美的為例,其主張的「人車家」戰略,主打開放平臺策略,意在招攬更多手機廠商、汽車廠商以及互聯網廠商,加入進來,共同打造美的版「人車家」體驗。其他手機廠商、汽車廠商、互聯網廠商,也可以像美的這樣去打造一個全場景的開放平臺。開放平臺的要義,在統一的接入協議標準,國外市場已經有相對形成共識的Matter 協議,國內市場不排除也會出現一個類似的統一協議標準。
此外,以 TCL 和格力為代表的「技術派」,除了參與「人車家」生態主導權之爭,也在憑借核心技術優勢,意圖扮演全場景全生態中的「專業供應商」角色,從而獲得這部分相對穩定的業務收入來源。
![]()
(圖片來源:TCL)
看到沒有?這就是日趨白熱化的國內全場景全空間生態之爭,相比十年前,多了躍躍欲試的家電和汽車廠商身影,而且也都在基于自身的獨特優勢,來努力分到更多羹。而更早布局的國產手機廠商,不管小米,還是華為,皆通過推出大量自有品牌的全屋智能產品,以及親自造車或者搭建諸如「鴻蒙智行」這樣的自主技術生態平臺,來實現對居家空間和移動空間場景的完整、深度覆蓋。
![]()
米家品牌已經覆蓋的家電品類(來源:米家商城)
當然,蘋果雖然沒造車,但也在努力推廣旗下 CarPlay 車載平臺,但問題是智能家居市場的「蜻蜓點水」,和智能汽車場景的「點滴覆蓋」,對于蘋果這樣的系統廠商而言,究竟可以帶來多大的業務價值和增量空間?
綜上,在把智能家居已經玩出花的國內市場,蘋果想要后發制人,難度不是一般的大。而接下來蘋果意欲發力的智能家居多品類戰略,目前來看,實際效果可能依然難言樂觀。這里的關鍵先生,還是要看全面升級后的 Siri 能力了,尤其是擔當智能家居「中樞大腦」的表現。
再啟智能家居,蘋果需向中國廠商取經
蘋果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最近 9 個季度,含微跌的最新季度,作為公司五大業務之一的「可穿戴設備、家居及配件」業務領域,錄得罕見的「九連跌」。
![]()
(圖表來源:9to5Mac)
由于智能家居和 Apple Watch、AirPods 產線收入被歸在一塊,外界也無法確定每一部分具體的收入表現。但可以確定的是,智能家居目前在蘋果內部是收入占比最低的「核心業務」之一,甚至可能沒有之一。
蘋果當年進軍智能家居市場的意氣風發,和十年后現在的平平淡淡,進行鮮明對比。
但不管怎么說,AI 還在加速發展期,智能家居/全屋智能/人車家平臺和生態建設,正在新一輪發展「主升期」,還在牌桌上的企業,就都還有翻盤的機會。
對蘋果來說,Siri 究竟能獲得多大能力提升是一方面,要不要去強推智能家居平臺和自有品類拓展又是一方面。
明后年,如果蘋果真的開始強推智能家居戰略,那么不妨多向國產廠商的「全屋智能」理念以及「人車家」戰略,取取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