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搭滿堂支架,光架子和方木的轉運、搭設就要花5天,現在臺車開過來,定位、固定、澆筑一氣呵成。”有著10年隧道施工經驗的班組長王陽連連贊嘆,“第一次用臺車澆筑時,我們都捏著把汗,怕出問題。結果拆模后,隧道內壁又平又光滑,比以前用支架澆筑的質量好太多了,這技術,真給咱們工人省了不少勁。”
這一場景,發生在中鐵五局廣州鳳亭大道項目的建設現場。一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矩形全斷面隧道可變寬度步履式襯砌臺車體系”,不僅一舉斬獲5項專利和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技創新一等獎,更是大大提高了現場施工效率和精準度。記者了解到,這項技術的創新突破是由該項目總工程師張秘依托項目上的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攻關實現的。
傳統滿堂支架工藝存在施工周期長、安全風險高等難題,工藝的改革和提升算是行業內的“老大難”。“不能被老辦法困住!”面對這個行業共性難題,張秘依托創新工作室迅速集結技術骨干,赴周邊城市明挖隧道項目實地調研臺車應用可行性,隨即召開研討會,敲定“可變寬度步履式襯砌臺車”技術方向。其中,在攻克“變截面適配”核心難題過程中,團隊歷經數次方案敲定和模擬試驗。在從晚8點持續至次日清晨的初期模擬調試中,當臺車精準抵達預定位置時,大家激動不已,“硬骨頭終于被啃下了!”
該臺車體系的成功應用,帶來了施工模式的全面革新。在效率方面,通過“自行走+精準定位”設計,摒棄了傳統工藝中反復搭拆支架和基坑換撐的繁瑣流程,實現了12米長度隧道頂板與側墻的全斷面一次澆筑,施工周期顯著縮短。在質量方面,整體化工裝施工消除了傳統工藝難以避免的穿墻孔,縱向施工縫減少50%,有效降低了結構缺陷率,隧道內壁平整光滑,線型與凈空控制精準,表觀質量與結構整體性實現雙重提升。在安全方面,自動化操作大幅降低人為誤差,高空作業量壓縮50%,徹底消除了換撐吊裝等高危工序,為項目贏得“中國中鐵安標工地”等安全榮譽提供了堅實保障。
談及臺車施工的選擇,公司工程部負責人皮高帆算了一筆“長遠賬”。相較于傳統工藝中隧道施工后方木、木模板常出現大量損耗,部分材料甚至單次使用后便無法復用的浪費情況,臺車不僅能通過標準化設計適配后續其他項目,長期應用下來可顯著降低成本,光在這個項目上,便節省了120萬元。
“這項技術是職工創新促行業發展的經典案例,為同類工程建設提供了優秀范本。”一名廣州市政公路協會專家在該技術觀摩會上表示。
“創新并非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追求。”這句話醒目地張貼在工作室的黑板上。目前,張秘和團隊成員正在編寫《矩形隧道可變寬度襯砌臺車施工指南》,為行業技術推廣提供標準依據。他表示,團隊將進一步優化臺車技術,爭取在更多項目推廣應用,同時培育更多懂技術、會創新的青年人才,讓創新成為項目建設的常態。(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思遠 通訊員 趙昕)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