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3日報道,隨著少子高齡化加劇,日本正逐漸走向“多死社會”(死亡人數持續增加的社會),由于殯葬業人手短缺,葬禮服務延遲問題已開始顯現。預計到2040年左右,日本全國年死亡人數將達到峰值。屆時,“火葬等待時間”超過兩周在大城市可能成為常態。為了能讓人們以自己期望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喪葬基礎設施”的保障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據顯示,就提供守靈和告別儀式等服務的“葬儀師”,以及負責遺體火化工作的“火葬作業員”等職位而言,其有效求人倍率(勞動力市場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本報注)2024年高達7.6,遠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5.6)。對于9人以下的小公司占比高達七成的葬儀行業來說,人手短缺的問題尤為嚴峻。
據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2040年,日本國內的年死亡人數將升至166.5萬人這一峰值。喪葬行業人手短缺,而葬禮數量將不斷增加。
出現這一局面的原因不僅僅在于這是一份需要直面死亡、責任重大的工作。如果有人在醫院去世,葬儀公司必須盡快將遺體移送至安置點,因此深夜接到遺屬電話并前往處理、商討葬禮日程也是常有的事。深夜業務繁多,是年輕人不愿選擇長期從事喪葬業的原因之一。
幾乎所有葬儀公司都以服務本地客戶為主,而工作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鐮倉新書公司是殯葬行業信息服務網站“好葬儀”的運營方,該公司葬祭事業部部長兵藤大介指出:“地方城市的年輕人傾向于到東京就業,這導致地方的葬儀公司難以吸引人才。”
據帝國數據銀行統計,2024年日本有52家葬儀公司倒閉、休業或解散,是自2000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數字。
人手短缺也是造成“火葬等待”現象的原因之一。松本指出:“由于人手不足,有些葬儀公司無法立即舉行葬禮,他們只能延長遺體安置時間,甚至不得不拒絕接單。”
調查數據顯示,在關東地區,每年12月至2月,從死亡到火葬間隔超過8天的案例比例接近兩成。去年冬天,東京都內甚至出現過等待15天才進行火葬的情況。等到年死亡人數升至峰值,在大城市需等待兩周以上才能進行火葬的情況或將成為常態。
部分從業者正嘗試通過改善勞動環境等方式來吸引和留住人才。
例如,一些公司將夜間電話應答業務外包,以減少員工值夜班的情況。
葬儀公司“公益社”在首都圈和近畿地區運營多座葬儀會館,如今正大力推進人才培養。該公司設立專門的教育培訓部門,自2024年起實施根據員工在葬禮運營技能等方面的表現進行技能等級認證的制度。員工等級提升后,將有機會負責更大規模的葬禮,其成長動力與職業成就感也有望增強。
葬禮是一個人最后一次展現自我特色的場合,日本該如何確保為葬禮提供重要支撐的“喪葬基礎設施”?現在到了認真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刻。(編譯/馬曉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