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復盤2025年的一級市場,那么“具身智能”一定是很多人心中最熱的投資主題。
幾個月前,我曾經在《連“徐大姐”都來投具身智能了》一文中復盤過2025年前7個月的整體融資情況,統計得到2025年前7個月具身智能賽道融資事件達到了123起,上億規模的融資事件達到46起,其中在7月7日到7月13日當周共有6家具身智能的初創公司官宣了“億元”級別以上的融資。當時我的結論是,從規模上、頻次上、數量上等多個維度上,都稱得上近幾年難得一見的融資潮。
幾個月過去了,整體趨勢仍然沒有明顯降溫。據投中嘉川CVSource統計,2025年前10個月,具身智能賽道的新增融資事件達到了195起,上億規模的融資事件達到69起,相較于前7個月的數據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說,“急、熱、多、快”的描述仍然適用。
不過,熱度的持續并不代表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思路沒有出現變化。2025年前7個月,尤其是4月亦莊馬拉松以來出現的融資熱,通常被理解為“大模型投資潮”的延續。一個基礎邏輯是,進入2025年后“模型能力出現了大幅度提升”,而其中機器人是最能體現“模型能力大幅度提升”的一個應用,且“能力提升的速度和加速度超過市場預期”。因此雖然具身智能目前仍然缺少“特別量化的指標來做估值定價”,主要應用場景也仍然集中于科研和展示,但相較于其他賽道也“確實是一個可預見的確定性”,值得“提前做布局”。
但隨著熱度的繼續推進,融資節奏的繼續密集,一個新現狀是:第一梯隊的企業在資金、團隊建設、技術積累、供應鏈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足夠形成壁壘的優勢。在這個前提下,對數據集、算力消耗、技術儲備、場景拓展有更高要求的“本體”已經很難出現太大的破局機會,投資重點將不可避免地向“上游”走,集中在機器人關節、柔性材料等關鍵零部件上。例如具身智能的頭部企業智元機器人就在8月透露,智元開展了面向早期項目的CVC業務,其中一條主線便是千覺機器人、靈猴機器人、富興電機為代表的上游企業。
而在今天,又有一家機器人產業鏈上游的潛力公司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據投中網獲悉,專注于“機器人感知”領域的賽感智能于近日完成了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麟閣創投領投,產業投資方橫店資本跟投,老股東遠橋資本超額加注,深藍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于核心技術迭代、產品線的戰略擴張及商業化規模化落地,從而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多模態空間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動產品在機器人場景中的深入應用。
“機器人雙眼”,清華造
對于人類來說,能夠順利地完成吃飯、喝水、做家務,很大程度依賴于視覺的輔助,幫助我們定位飯碗在哪里、距離自己有多遠、要耗時多久來到嘴邊——同樣的邏輯對于機器人來說也“適用”,為了讓機器人順利地進入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研發者們幾乎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在迭代機器人的“雙眼”,嘗試讓機器人更高效、具體、準確地認知我們的物理世界。
從已有的產品來看,目前比較主流的技術方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多傳感器融合”,通過RGB攝像頭+激光雷達+慣性測量單元的形式,讓機器人能夠獲得多種數據,再通過數據融合來提升系統的準確性;另一種是讓機器人學會“主動看”,機器人通過主動移動攝像頭,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或環境(比如過障礙),以獲取更完整、更清晰的信息。
但這兩種技術方案也有很明顯的缺點。對于前者而言,“多傳感器融合”高度依賴各個獨立傳感器系統的機械獨立堆疊,消耗大量的人工,代碼資源和算力才能實現機器人基本的行為決策。后者也同樣如此,如果要讓機器人不再傻傻地、靜態地處理一張圖片,決策就必須在毫秒到秒級的時間內完成,同時還需要完成更復雜的動作規劃算法,同樣對應著巨大的計算量。
而這正是賽感智能看到的創業機會。
賽感智能成立于2024年,創業團隊擁有濃厚的“清華”底色:創始人兼CEO付晨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在清華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在成立賽感智能之前曾經參與了富銳光學(機器人領域2D激光雷達市占率30%的頭部企)的聯合創業,負責激光雷達項目研發。出任CTO后,付晨又牽頭組建產品部門,負責富銳光學整體業務流程與產品規劃,研發,控制,建立了整套面向客戶需求的產品與技術服務快速響應機制。
這段經歷給付晨的啟發是,在解決“機器人感知”的思路上,需要的是“多模態融合+感知-決策一體化”技術路徑,即在同樣尋求“多傳感器融合”(3D激光雷達與環形攝像頭等多源數據)的基礎上,搭配本地化算力平臺和精簡部署的VLA與算法,構建機器人“中樞神經”系統,直接完成目標的特征生成,環境感知和基本行為決策。
與此同時,為了優化系統表現,團隊還需要自研一套全新的激光雷達技術架構,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生成前所未有的大視場高密度點云,為機器人精準感知提供堅實數據基礎,同時滿足避障、導航與目標識別等多重需求,實現在動態環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障礙識別與路徑規劃,決策響應速度提升至毫秒級,從而釋放機器人“大腦”的負擔幫助其能夠迅速應對多樣復雜場景。
可以說,如果這一思路可以順利完成,那么賽感智能將有機會打造一套與“定制化感知方案”完全不同的、更與當下具身智能賽道亟待進入更多生活服務場景更匹配的“全場景感知生態方案”。而據投中網獲悉,本次新融資的順利完成,則標志著這條技術路線的順利推進:
在全場景感知覆蓋方面,賽感智能自主研發的Octa系列產品,為各類工業機器人提供精準感知能力,指向未來“全場景、長期可持續”的感知解決方案。
(產品示意圖,圖源:賽感智能)
在感知-決策-執行閉環層間,賽感智能最新推出的多模態傳感中樞架構,做到了以超緊湊結構同時實現高密度點云覆蓋能力,端到端視覺能力約目標結構化信息生成能力,讓移動機器人實現“感知-決策-執行”無縫銜接,兼具高性能與低成本。付晨表示:“這只是場景落地的起點。隨著多模態融合技術迭代,我們將持續推出適配更多行業的解決方案。”
“清華系+大產業方”的信任票
本輪新進投資方陣容也有鮮明的“清華”底色,領投方麟閣創投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專注于早期階段的投資機構,“以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支點,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領域的系統創新升級機會。
同樣的投資邏輯也體現在另一參與方橫店資本。橫店資本是橫店集團旗下的產業投資平臺,依托橫店集團在制造業深厚的產業背景,近幾年投資了大量先進制造領域的項目——例如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江蘇邁征智能裝備、巨力自動化,也在智慧醫療領域有了相當的布局——例如手術機器人研發商敏捷醫療、泛血管介入器械研發商中天醫療。這些已有布局,無一例外都對“機器人視覺”“機器人感知”表現出了強烈需求。
此外還有一個彩蛋是,延承自蘇泊爾產業資本的老股東遠橋資產,近幾年來也是“具身智能”領域中低調的活躍投資方之一,并尤其青睞“機器人上游零部件”。其2024年初投資的仙工智能,曾經連續兩年蟬聯全球機器人控制器銷量第一,目前已經籌備港交所上市。遠橋資本公眾號曾經在一篇行研中明確提及: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企業機會大,不僅因為未來終端市場增量有4-20倍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和技術將本的需求,假設要達到馬斯克的產品預期,機器人的整體成本需要下降60-80%……存在著大量技術路線的創新,繼而形成許多技術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機會。”
總之,麟閣創投、橫店資本本輪的參與,一方面很好地佐證著開頭提到的“具身智能整體向上游”的共識,與此同時也佐證了賽感智能技術方案的必要性、前瞻性、緊迫性。而老股東、同樣為大產業方遠橋投資的繼續參與,則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賽感智能所選擇的這條技術路線,進展是符合預期甚至超預期的。
據投中網獲悉,賽感智能除了目前已經公布的自研激光雷達OCTA,還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突破,顯著提升機器視覺解決方案的集成效率與性能,產品化進程快速推進,已進入頭部客戶的小批量交付階段。而隨著本輪融資完成與新產品持續亮相,賽感智能將持續推動多模態感知技術的演進,幫助機器人將不再局限于某一單一領域,正在打破工業與民用機器人感知技術的壁壘,讓機器真正“看見”立體世界、洞察萬變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