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在北京的深秋夜晚,墨香與韓語的句子在空氣中交織,仿佛跨越海峽的風,把中韓兩國的文化拉得更近。10月29日,《環球時報》“閱讀四季”中韓文學沙龍在北京韓國文化院舉行,正是這種氣息,讓人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也讓文學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觸碰人心的橋梁。
![]()
“同根同源”,這是沙龍上頻頻被提及的詞匯。中韓兩國,不只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也深深相通。從古代半島使節在《燕行錄》中記錄中國風物,到今天中國網絡文學在韓國書店熱銷,書籍承載了文明的傳遞,也記錄了兩國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環球時報》副總編輯白龍說,中韓文學作品跨越山海傳播,書籍是連接情感的紐帶,也是一條溝通時代的河流。
文化的根深深扎在語言里。韓語中60%以上的詞匯源自漢字,這并非簡單借用,而是文化延續的痕跡。韓國翻譯家金泰成指出,文化“同根性”讓韓國讀者渴望了解中國,也讓中韓文學的交流成為自然選擇。韓江的作品在中國讀者中引發熱潮,余華、莫言的作品在韓國暢銷,這種跨國的閱讀熱情證明,文學不僅是本土的表達,更能觸碰普世的人性。
沙龍上,嘉賓們討論地域性與全球性的交融。茅盾文學獎得主東西指出,文學的地域性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而普世性讓作品跨越邊界。《許三觀賣血記》《活著》的中國故事,因其對人性、尊嚴與苦難的深刻描寫,在韓國同樣引發共鳴。韓國作品《刺魚》也圍繞“父親”的形象展開敘事,呈現家庭責任與社會擔當,這種文化符號的共振,是兩國文學對話的真實體現。
![]()
李芝強調,地域性并非封閉,而是文學走向世界的起點。余華的南方村莊、莫言的山東土壤、韓江的韓國近現代史,都是本土土壤孕育出的全球性情感。文學讓地域的細節成為普世的語言,讓文化差異成為理解人類共性的橋梁。閱讀從鄰居開始,中韓兩國讀者通過翻譯與創作,可以發現彼此文化的深層共鳴,也能理解那些超越語言的情感紐帶。
人工智能的介入也成為討論的熱點。當學生問“ChatGPT寫得更好,我們寫作還有意義嗎?”李芝的回答直抵人心:寫作是情感的實踐,是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系的方式。AI可以生成文字,卻無法替代文字所承載的人性與共情。余華的痛苦、莫言的幻想、韓江的倫理,即便被算法復制,也無法賦予讀者真正的情感體驗。
在沙龍的圓桌對話中,中韓文學交流不僅是語言的互通,更是人心的相互觸碰。徐寶鋒指出,青年是中韓兩國的未來,也是亞洲的未來。通過閱讀與創作的互動,文學讓年輕一代理解他國文化、洞察人性復雜,也為兩國關系注入持久的人文活力。
![]()
這場文學沙龍,不只是學術或文化活動,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通過墨香、紙張與語言,中韓兩國的文學不再停留在書架上,而是成為彼此理解、共鳴與交流的橋梁。在全球化與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文學依然保留著最真實的人性聲音,它讓我們在鄰居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也讓世界因文字而更溫暖、更理解彼此。
文字跨越國界,文學觸碰心靈。中韓兩國的文學對話,就像兩條并行的河流,在交流與理解中匯聚成一條深遠的文化之河,讓東亞文明的交響,在雙語的詩行中久久回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