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濃,又到收獲的時節。11月1日,由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主辦,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共同承辦的“2025中小學培育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與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校長論壇”在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盛大舉行。來自北京各區以及全國各地的校長和教師代表六百多人濟濟一堂,共襄培育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盛舉。
![]()
校長論壇現場
出席本次論壇的主要領導和嘉賓有:北京市教委信息化處處長吳雅星,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主任田鵬,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教育裝備技術中心主任張紅星,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副社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數字教育資源專委會秘書長付剛,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副主任沈欣憶,北京朝陽區教委教育信息化科科長楚娜,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院長謝鵑,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孫衛華,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黨總支書記張大有,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執行校長陳鵬,育靈童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數字教育資源專委會副秘書長李家寶,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林志明等。
參與論壇的嘉賓通過政策解讀、課例展示、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圍繞“中小學培育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提升教師數字素養”“人工智能教育倫理規范”三大核心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共同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培育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貢獻智慧。
![]()
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教師代表
上午,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特級教師孫衛華主持論壇。
![]()
孫衛華副院長
首先,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校長陳鵬帶來“AI賦能學科教學”的課堂展示——《古詩文誦讀賞析》。陳校長以“千年回響:中國詩歌的流與變”為主題,帶領學生沉浸式品讀《涉江采芙蓉》《聲聲慢》等經典古詩詞。課堂采用AI智能系統,通過智能鏡頭實時捕捉學生隨堂任務的完成情況,為教師提供精準學情數據;在分組朗誦環節,系統對各組朗讀表現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把握詩詞韻律中的情感表達;在詩詞改寫創作中,AI更對學生作品進行多維解析。這堂課展現了AI技術在傳統詩文教學中實現的數據驅動與個性化指導。
![]()
陳鵬校長和同學們的課堂展示
現場課結束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副社長付剛,北京市教委信息化處處長吳雅星,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副主任沈欣憶先后為論壇致辭。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社付剛副社長剖析了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培育“人類主導、AI賦能”的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構建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并向與會的教育工作者發出了“堅守初心”“開放創新”“協同共生”的倡議。
![]()
付剛副社長致辭
北京市教委信息化處吳雅星處長從教育目標的躍升、教育形態的變革、教育內容的重構、教育評價的轉型及教育生態的融合五個維度系統解讀了AI技術如何深刻重塑現代教育體系,并重點介紹了北京市近年推出的一系列助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重磅政策,以及在北京試點學校取得的顯著成果。
![]()
吳雅星處長致辭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沈欣憶副主任重點介紹朝陽區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創新實踐。她表示,朝陽區率先出臺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已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實施4個“1”系列舉措,構建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體系。
![]()
沈欣憶副主任致辭
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主任田鵬進行了題為《教育強國戰略引領下的北京市教育數字化政策布局與實踐思考》的政策解讀。田主任描繪了數字化變革下“學習者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創造”“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人機協同架構師”的教育新圖景,介紹了北京市圍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制定的實施方案,從總體布局、分學段區域方案、應用指引、標準規范四個層面系統推進,展示了北京市將人工智能應用在教育領域的推進成果。
![]()
田鵬主任作政策解讀
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院長、特級教師謝鵑做了題為《賦能、創新、共生——區域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報告深刻剖析了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的核心轉變,強調教師數智素養是實現這一轉型的關鍵支點。謝院長介紹了朝陽區獨創的“1-2-3-4-5-10”組合拳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舉措,重點分享了朝陽區在人機協同創新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小學教師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指南》,為提高教師數字素養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
謝鵑院長作主旨報告
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校長陳鵬帶來題為《新動能與新生態——北京二中朝陽學校數智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探索》的經驗分享。陳校長介紹,北京二中朝陽學校以數智化作為破除自身發展困境的關鍵。在實踐中,學校創新構建“生本、生動、生活”的“三生課堂”新生態,通過智課系統實現全員全科課堂智能診斷,并建立“問題發現-智能匹配-協同攻關-成果轉化”教研新機制。各學科組積極應用AI工具,形成了語文AI情景式教學、英語智能學情分析等特色場景,經過實踐,學校教學力均值顯著提升。
![]()
陳鵬校長作經驗分享
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林志明以《人機協同,生態重構——中小學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的構建與實施》為題作專題報告。他首先從哲學與技術雙重維度剖析人工智能的本質,指出AI具備超算力、類智性等優勢,但在情感理解、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存在局限,提出“人在回路”是深化AI教育應用的認知前提。在此基礎上,他闡述了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的構建框架,包括從自主學習到人機協同的雙向賦能學習、從“師生二元”到“師-生-機三元”的教學結構變革、從經驗式管理到數據驅動的循證式學校管理轉型等。
![]()
林志明博士作專題報告
下午,論壇由育靈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博士趙武倩主持。
![]()
趙武倩博士
首先,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宋京妍老師在機房通過錄播系統為與會者帶來的一節有趣的AI通識課:《給AI一雙慧眼——圖像識別模型》。課堂上,宋老師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哪些場景用到了圖像識別技術”等問題展開討論,通過模擬水果識別模型的訓練過程,體驗數據收集、模型測試與優化的完整流程。同學們在實踐中理解到,AI可通過大量數據“學習”規律,從而具備智能識別能力。這堂課有效激發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信息素養與科學探究能力。
![]()
宋京妍老師作課堂展示
隨后是課例解說環節。北京市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教師培訓部主任苗沐霖以《從效率提升到突破局限——數智技術賦能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思考》為題,分享了利用數字技術提升數學教學教研的歷程。杭州市蕭山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小學科學教研員楊春暉以《個性化需求響應:小學生科學學習中的AI應用探索》為題,分享了人工智能賦能小學科學教育的創新實踐。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分校教師劉春蘭帶來了題為《石頭剪刀布手勢識別——使用深度學習訓練圖像分類模型》的初中AI通識課分享。北京市第二中學朝陽學校教師崔雨堃帶來以《AI立定跳遠動作精修課》為題的中學“AI+體育”課例展示。
![]()
苗沐霖主任作課例分享
![]()
楊春暉老師作課例分享
![]()
劉春蘭老師作課例分享
![]()
崔雨堃老師作課例分享
課例展示結束后,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郭君紅對六個課堂、課例進行了點評。她指出,當前基礎教育中的學科教學正從教師主導向學生自主探究、建構轉型,這些課例,無論是現場教學演示還是說課,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這種教學邏輯的轉變,同時也服務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個終極育人目標。
![]()
郭君紅副教授作課堂點評
隨后,北京宏志中學黨總支副書記、校長趙勇以《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為題,系統介紹了宏志中學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實踐。趙校長介紹,在頂層設計中,學校構建了涵蓋學生、教師、學校三個維度的AI賦能邏輯框架;在實踐層面,學校開展了AI循證教研、作業駕駛艙、智慧體育等多元化應用探索,形成了覆蓋教學全場景的智能化支持體系。面向未來,趙校長表示學校將繼續構建服務于辦學的智能體,推進“人機共教、人機共學、人機融合”成為教育新常態。
![]()
趙勇校長作經驗分享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王薏以《技術賦能,預見未來:走向人機協同的教育新生態》為題,介紹了學校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即創新構建的“五維優化”實施框架,涵蓋課堂、課程、課業、教研和評價五個維度。王校長指出,經過系統實踐,學校已初步建成以人為本、精準高效的人機協同教育新生態,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效能,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
王薏校長作經驗分享
本次論壇在思想與智慧的碰撞中圓滿落下帷幕。與會校長和教師紛紛表示,這是一場兼具政策指向、理論指引與實踐指導的思想盛宴,為學校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系統思路和實施框架,讓人機協同從理念走向了課堂實踐,打開了技術應用與教學變革的新視野。
![]()
參加 論壇的教育界同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