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過后,王阿姨和鄰居們在小區花園散步,聊起最近朋友圈里瘋傳的“吃雞等于得癌癥”。張大媽語氣焦慮:“我家孫子每周都點雞排快餐,這要不得癌怎么辦?”王阿姨也搖頭:“網上說得嚇人,雞還能不能吃了?”
一旁的李叔叔插話:“我的老同學高血脂,醫生說盡量少吃紅肉,可這次雞肉也變成‘罪魁禍首’了。”大家面面相覷,不知該信哪個說法。究竟雞肉會不會“致癌”?生活中哪些肉類才真該警惕?
![]()
我們一起來還原真相,破解流言,健康吃肉其實并不難,只要抓住關鍵“2種要少吃”的原則,也許就能安心守住長壽的大門。尤其是第三點,很多人忽略了,結果悄悄讓身體埋下隱患。
雞肉動不動就與癌癥“掛鉤”,真的有科學依據嗎?一項哈佛大學對10萬余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16年跟蹤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長期適量攝入白肉(如雞肉)的群體,與患結直腸癌、胃癌、肝癌的風險并無顯著相關性。
反倒是被反復油炸、腌制、高溫燒烤后的雞肉制品,因為在制作中產生雜環胺、亞硝胺類致癌物質,才會有所上升,但這和新鮮健康烹飪的雞肉是兩碼事。
![]()
中國營養學會發文強調,新鮮的雞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和膽固醇相對低,是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但正如不少“危險食品”標簽一樣。
其實問題多半出在吃法和攝入量。就像水管結垢不是因為水,而在于常年不清理,食材本身并非罪魁禍首,關鍵在于你怎么吃、吃多少。
“2種肉”最值得所有追求健康與長壽的朋友重視
高溫反復烹調的加工肉制品。
如臘腸、熏肉、香腸,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研究數據顯示,每天攝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結直腸癌風險可增加18%。
香腸和臘肉看似常見,但高度加工的背后,往往伴隨著亞硝酸鹽、防腐劑、過量鹽分的“隱形殺手”。高溫煎炸后產生的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也會讓本就不健康的肉變得更具風險。
![]()
高脂肪紅肉類
如肥牛、五花肉、羊肉卷等。盡管紅肉是鐵、鋅等微量元素的良好來源,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建議每日紅肉不超過50克。
一項發表于《柳葉刀》的大數據分析顯示,長期大量食用紅肉,尤其是肥肉、加工紅肉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癥的患病風險顯著高于雞肉、魚肉攝入者。攝入過多飽和脂肪,不僅會增加腸道負擔,還會提高血脂、誘發肥胖和糖尿病。
有趣的是,不少網傳“雞皮不能吃,雞脖有毒”的說法其實并無科學證據。真正健康“危險區”,恰恰是那些被油炸、腌制和反復加熱的肉類。
![]()
新鮮水煮、清蒸、燉煮的雞胸肉、雞腿肉,只要不過量,完全可以成為優質蛋白的日常首選。關鍵在于“拒絕加工、拒絕高溫焦化”。
如何吃肉才更健康?建議大家記住三招:
選擇新鮮原切肉類,優先雞肉、魚肉;加工肉(如香腸、臘肉、罐頭)一年內盡量控制在幾次特殊節日少量嘗鮮;高溫油炸、燒烤、腌制減少到最低,家常烹飪最好用蒸、燉、煮等方式,可有效減少有害致癌物形成。
此外,國家癌癥中心的膳食建議強調,可以適量食用去皮雞胸肉、魚蝦類替代部分紅肉,既可降低脂肪和膽固醇攝入,減少癌癥、心臟病風險,又能讓餐桌更有營養搭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