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這心臟最近總‘突突’跳,有時候感覺像要跳出來,晚上根本沒法睡……”在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心內科診室,35歲的陳先生(化名)捂著胸口,滿臉焦慮地向醫生描述自己的癥狀。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年輕力壯的上班族,竟被診斷為“新發心房顫動”(簡稱“房顫”),而罪魁禍首,正是他堅持了近3年的“熬夜刷視頻”習慣。
一、深夜的“快樂”:藏在屏幕后的健康陷阱
陳先生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白天工作節奏快,晚上便成了他“放松”的專屬時間。“每天下班到家都快10點了,洗漱完就想躺著刷會兒短視頻,本來只想看半小時,結果一刷就到凌晨兩三點。”他坦言,為了不被“信息流”拋棄,自己常常抱著手機熬到眼睛發酸,有時甚至能連續刷到天亮,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 起初,陳先生只覺得白天有點犯困,喝杯咖啡就能扛過去。可從3個月前開始,他偶爾會感到胸口心慌發悶,心臟像“打鼓”一樣咚咚咚跳動,尤其是熬夜后癥狀更明顯。“我以為是累著了,休息兩天就好,直到上周突然心慌到喘不過氣,才趕緊來醫院。” 心內科曹醫生在詳細詢問病史后,立即為陳先生安排了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快速心室率房顫”,心率最快時達到130次/分(正常成年人靜息心率為60-100次/分)。“他這么年輕就出現房顫,和長期熬夜、睡眠不足有直接關系。”曹醫生解釋,近年來臨床發現,像陳先生這樣的年輕房顫患者越來越多,其中超過60%都有長期熬夜、刷手機的習慣。
二、熬夜與房顫:看不見的“病理鏈條”
很多人以為“熬夜只是缺覺”,但實際上,長期睡眠不足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破壞心血管系統的穩定,而房顫的發生,正是多個病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熬夜會激活人體的“應激系統”。當我們凌晨還在刷視頻時,大腦會誤以為處于“緊張狀態”,促使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這些激素會讓心跳加快、血管收縮,長期如此會導致心肌細胞“過度工作”,出現電生理紊亂——而房顫的本質,就是心房心肌細胞電活動失去規律,導致心房無法正常收縮,只能“亂顫”。 其次,睡眠不足會引發自主神經失衡。正常情況下,人體的交感神經(負責“興奮”)和迷走神經(負責“放松”)在夜間會切換到“迷走神經主導”模式,讓心率放緩、身體修復。但熬夜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打破這種平衡,導致心房肌的興奮性異常升高,容易觸發房顫的“起始信號”。 再者,長期熬夜還會間接誘發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這些都是房顫的“加速器”。曹醫生解釋:“睡眠不足會影響胰島素分泌和代謝功能,導致脂肪堆積、血壓波動。當血管彈性下降、心肌負荷加重時,心房就容易出現結構改變,比如心房擴大,而擴大的心房更容易發生電紊亂,最終誘發房顫。” 陳先生的檢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他的血壓偏高(145/90mmHg),血脂中的膽固醇指標超出正常范圍,心臟超聲顯示左心房內徑輕度增大。“這些都是長期熬夜埋下的隱患,只是他之前沒在意。”曹醫生說。
三、房顫不是“小心慌”:這些危害可能危及生命
“不就是心跳快了點嗎?吃點藥緩解一下就行吧?”面對診斷結果,陳先生起初有些不以為然。但曹醫生的一句話讓他瞬間緊張起來:“房顫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心慌’本身,而在于它可能引發的嚴重并發癥,甚至會致命。” 房顫最直接的危害,是導致“腦卒中”(俗稱“中風”)。當心房處于“亂顫”狀態時,無法有效收縮,血液會在心房內停留、淤積,逐漸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會隨著血液流動堵塞腦血管,引發中風。數據顯示,房顫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倍,且中風后的致殘率、死亡率更高——約20%的中風由房顫引起,其中近半數患者會在1年內死亡。 其次,房顫會損害心功能,導致“心力衰竭”。長期房顫會讓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縮功能,心室只能“被動接受”血液,久而久之會導致心室負荷加重,心肌逐漸肥厚、擴大,最終出現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乏力、下肢水腫等癥狀,嚴重時連平躺睡覺都困難,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此外,房顫還會增加心肌梗死、認知障礙的風險。不規則的心跳會影響冠狀動脈的血液供應,可能誘發心肌缺血、梗死;同時,長期房顫導致的腦供血不足,會損傷大腦神經細胞,增加老年癡呆的發生概率。 “很多年輕患者覺得‘我還年輕,不會有事’,但臨床中我們見過不少30多歲的房顫患者,因為忽視治療,最終發生中風,留下偏癱的后遺癥。”曹醫生強調,無論年齡大小,只要出現心悸、心慌、胸悶等癥狀,都要及時就醫,排除房顫的可能。
四、確診房顫不難:這些檢查幫你“揪出”隱患
像陳先生這樣出現典型癥狀的患者,通過規范檢查不難發現及確診房顫。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病史,選擇以下幾種檢查方式:
1. 心電圖(ECG):最基礎的“初篩工具”
常規心電圖是診斷房顫最簡便、快捷的方法,只需在胸部、手腕、腳踝貼上電極片,就能記錄心臟的電活動。如果患者在檢查時正好處于房顫發作狀態,心電圖會顯示“P波消失,代之以不規則的f波,RR間期絕對不齊”——這是房顫的典型表現。但如果房顫是“陣發性”的(比如只在熬夜后發作,平時正常),常規心電圖可能無法捕捉到異常,這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
2. 動態心電圖(Holter):24小時“心臟監控儀”
對于陣發性房顫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佩戴動態心電圖儀。這個小巧的設備可以連續記錄24小時(甚至7天)的心臟電活動,患者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不會受到影響。通過分析記錄數據,醫生能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房顫、房顫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時的心率,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陳先生就是通過24小時動態心電圖,被捕捉到了3次房顫發作,每次持續約30分鐘至2小時不等。
3. 心臟超聲檢查: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
心臟超聲(俗稱“心臟B超”)可以直觀地看到心房、心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以及心臟瓣膜的情況。通過這項檢查,醫生能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心房擴大、心室肥厚等結構改變,這些改變不僅能幫助確診房顫的病因,還能預測中風、心力衰竭的風險。
4. 血液檢查:排查基礎疾病
血液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項目。通過這些檢查,醫生可以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紊亂等可能誘發房顫的因素,同時評估患者的凝血狀態,為后續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藥物提供參考。 “很多人出現心慌后,會先自己‘扛一扛’,或者隨便吃點‘安神藥’,這很容易延誤診斷。”曹醫生提醒,一旦出現以下癥狀,應立即就醫:① 突然心慌,感覺心跳“雜亂無章”,持續幾分鐘以上不緩解;② 心慌時伴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③ 出現頭暈、眼前發黑、肢體麻木等癥狀。這些都可能是房顫的信號,及時檢查才能避免危險。
五、房顫治療:不是“一刀切”,而是“個體化方案”
確診房顫后,很多患者會擔心“是不是要做手術”“能不能根治”。實際上,房顫的治療沒有“統一答案”,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房顫類型(陣發性、持續性、永久性)、基礎疾病、心功能狀態等,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核心目標是“控制心率、預防血栓、改善癥狀、減少并發癥”。
(一)控制心率
讓心跳“慢下來、穩下來” 對于房顫患者,首先要控制心室率,避免心率過快導致心肌損傷。常用的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洋地黃類藥物(如地高辛)等。這些藥物可以通過減慢心率,緩解心慌、胸悶等癥狀,減輕心臟負擔。 陳先生屬于“陣發性房顫”,且心率較快,醫生給他開具了美托洛爾,讓他在房顫發作時服用,同時建議他調整作息,觀察癥狀變化。“如果藥物能有效控制心率,且房顫發作頻率降低,就可以先通過藥物治療;但如果發作頻繁,影響生活質量,就需要考慮進一步治療。”曹醫生說。
(二)預防血栓
遠離中風風險 預防血栓是房顫治療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對于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中風風險評分(如CHA?DS?-VASc評分),決定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藥物。 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這些藥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預防心房內血栓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藥物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以免增加出血風險(如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三)轉復心律
讓心臟“恢復正常跳動” 對于部分適合的患者,醫生會嘗試將房顫心律轉復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這被稱為“節律控制”。常用的方法包括:
1. 藥物轉復:使用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房顫發作時將心律轉復為正常。
2. 電復律:對于藥物轉復無效或癥狀嚴重的患者,醫生會采用體外電復律的方法,通過電擊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律。
3. 射頻消融術:這是目前治療陣發性房顫的有效方法之一。醫生會通過導管將射頻能量輸送到心房內的特定部位,破壞異常電活動的“病灶”,從而達到根治房顫的目的。射頻消融術創傷小、恢復快,適合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房顫發作頻繁的患者。 “是否需要轉復心律,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判斷。比如陳先生,目前房顫發作頻率不高,先通過藥物控制心率和預防血栓,同時調整生活習慣;如果后續發作頻繁,再考慮射頻消融術。”曹醫生解釋道。
六、預防房顫:從“拒絕熬夜”開始,做好這5件事
房顫的治療固然重要,但預防更關鍵。尤其是對于長期熬夜、刷視頻的年輕人,及時調整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房顫的發生風險。結合陳先生的案例,曹醫生給出了5條具體的預防建議:
1. 保證充足睡眠
讓心臟“好好休息” 成年人每天應保證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避免熬夜。睡前1小時應遠離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避免屏幕藍光刺激大腦,影響睡眠質量。如果存在入睡困難,可以通過泡腳、聽輕音樂、閱讀紙質書等方式放松身心,幫助入睡。 陳先生在醫生的建議下,制定了“睡眠計劃”:每天晚上10點半放下手機,11點前關燈睡覺,早上7點起床,即使周末也不熬夜。堅持1個月后,他的睡眠質量明顯改善,心慌癥狀也減少了。
2. 控制“刷視頻”時間
別讓屏幕偷走健康 短視頻的“即時快感”容易讓人沉迷,建議每天刷視頻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避免連續刷視頻超過30分鐘。可以設置手機“屏幕使用時間提醒”,或者將短視頻APP放在不常用的文件夾里,減少打開頻率。同時,多培養其他興趣愛好,如運動、閱讀、做飯等,豐富業余生活,避免過度依賴手機。
3.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為心臟“補充營養” 減少高鹽、高糖、高脂食物的攝入,如油炸食品、奶茶、腌制食品等,這些食物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間接誘發房顫。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優質蛋白質(如魚、蝦、雞胸肉、豆制品),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于維持心血管健康。
4. 堅持規律運動
增強心臟“戰斗力” 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可以增強心肌功能,改善自主神經平衡,降低房顫的發生風險。但要注意避免在熬夜后或身體疲勞時劇烈運動,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5. 定期體檢
早發現、早干預 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重點關注血壓、血脂、血糖、心電圖等指標。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應積極治療,定期復查,避免病情進展。此外,如果出現心悸、心慌、胸悶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不要拖延,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結語
房顫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長期熬夜、刷視頻等不良生活習慣,正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面臨房顫的威脅。陳先生的案例提醒我們:健康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從今天開始,放下手機,早點睡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負責。畢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臟,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陶文其 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靜安分院)心內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