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一水庫淤泥賣成8億多,本質上是挖坑、填坑的權宜之計
“爛泥”變“黃金”的戲碼在上演。黑龍江依安縣將水庫淤泥以8.39億元賣出20年處置權,單價76元/立方米,遠超市場價(普通有機肥原料成本約3050元/立方米)。
買家是2025年10月剛成立的國企澤源環(huán)保,注冊資本僅2.7億元,卻敢豪擲8億競拍。這看似荒誕的“左手倒右手”操作,實則是地方財政的“障眼法”——淤泥本身不值錢,但通過金融包裝,它成了撬動銀行貸款的“信用憑證”。
“三資三化”成了這種操作的底層邏輯。挖坑填坑黑龍江效仿湖北的“資源資產化、資產證券化、資金杠桿化”(三資三化),將淤泥包裝成“可交易資產”,再以未來收益權質押獲取綠色貸款。
例如,鐵力市東方紅水庫淤泥拍出6100萬元后,中標企業(yè)立即用收益權質押獲得4500萬元貸款,資金用于清淤和建廠。這套流程看似“閉環(huán)”,實則暗藏風險,企業(yè)若無法盈利,貸款違約將轉嫁給銀行,銀行若放任風險,壞賬最終由財政兜底。
“變廢為寶”的真相,是生態(tài)修復還是數字游戲?官方宣稱淤泥富含氮磷鉀,可生產有機肥或改良鹽堿地,年產值可達上億元。但細算經濟賬,若扣除清淤、運輸、加工等成本,年利潤不足千萬,回本周期遠超20年。
更諷刺的是,清淤本是政府職責,如今卻通過高價拍賣將治理成本轉嫁給企業(yè)(實為國企),而國企的盈利壓力,最終可能演變?yōu)椤盃€尾工程”或“二次污染”。
![]()
一眼就看透這是地方財政的“飲鴆止渴”之術。地方政府為何鋌而走險?答案很簡單:土地財政崩塌后,債務壓力迫使地方政府尋找新“財源”。過去賣地、賣景區(qū)經營權是“寅吃卯糧”,如今連淤泥都不放過。這種“資產魔術”的本質是用金融工具掩蓋財政窟窿——通過虛高資產估值套取貸款,短期內緩解債務壓力,長期卻制造更大泡沫。
其一誰在買單?這就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擊鼓傳花”。銀行看似發(fā)放“綠色貸款”完成指標,實則可能淪為“接盤俠”。若企業(yè)破產,不良貸款將消耗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隱性債務最終需財政兜底,而財政資金來自稅收。水庫淤泥本屬全民所有,如今被包裝成金融產品,其生態(tài)屬性可能被資本異化。
從短期看,地方政府“贏”了。快速回籠8億資金,緩解清淤壓力;完成生態(tài)修復KPI;國企“配合”完成融資任務,看似多方共贏。
從長期看,全社會“輸”了。首先是冒著生態(tài)風險,若淤泥處理不當,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其二是承擔金融風險,企業(yè)盈利不足導致貸款違約,引發(fā)系統(tǒng)性壞賬。
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評判,公共資源被少數利益集團壟斷,普通民眾難享紅利。
這一模式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邏輯相似——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劣質資產包裝成優(yōu)質產品,最終引發(fā)連鎖崩盤。不同的是,今日地方政府的“淤泥ABS”由國家信用背書,風險更隱蔽、破壞力可能更大。
別讓“創(chuàng)新”成為逃避責任的遮羞布。若地方政府繼續(xù)沉迷于“資產魔術”,終將陷入“挖新坑填舊坑”的死循環(huán)。
真正的解決之道,首先是開源節(jié)流,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培育可持續(xù)稅源。要大力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探索低成本清淤技術(如生態(tài)疏浚),而不是依賴金融杠桿。特別是要將淤泥處理與社區(qū)利益綁定,避免資本壟斷公共資源。
畢竟,用金融工具粉飾財政窟窿,就像用美顏相機掩蓋皮膚問題——短期光鮮,長期潰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