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證券行業迎來更名大年。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年內已有6家券商完成名稱變更。從并購重組催生的國聯民生、國泰海通,到股權變更后亮相的天府證券、北京證券,再到剝離多元業務、聚焦主業的國盛證券,這些新名稱的背后,并非簡單的品牌煥新,而是在牌照紅利消退、業務同質化嚴重等“舊煩惱”下,疊加監管“打造航母級券商”引導與地方國資整合訴求后,券商展開的一場關于生存與轉型的集中探索,折射出整個證券行業在時代變革中的戰略重構。
三重驅動因素
10月26日,國盛金控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正式由國盛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國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至此,2025年完成更名的券商數量已達6家。
回溯來看,今年2月國聯證券收購民生證券后更名為國聯民生,4月國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后更名為國泰海通,5月宏信證券在控股股東變更后更名為天府證券,7月瑞信證券在實控人變更后更名為北京證券,9月恒泰證券更名為金融街證券。半年多時間里,券商密集更名。
檢視上一次券商更名案例還要追溯至2023年12月,2024年全年則無一例。上海證券報記者梳理相關公告發現,今年來券商更名雖情形各異,但表面動因可歸納為三大方向,分別是股權變更、吸收合并及主動的經營調整。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券商此輪更名潮存在三重驅動因素:政策層面,監管層持續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戰略,通過并購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市場層面,券商盈利能力下滑促使行業通過整合尋求規模效應與協同優勢;股東層面,地方國資整合金融資源、優化資產布局的訴求增強。
一個命題 三個方向
在轉型壓力和行業整合大趨勢下,券商的戰略選擇逐漸分化,主要呈現三大方向:
一是聚焦主業,剝離非核心資產。以國盛證券為例,其公司名稱從國盛金控改為國盛證券,經營范圍也隨之“瘦身”。公告顯示,國盛金控此前業務涵蓋股權投資、橡膠管制造、電器配件等多元領域,更名后則聚焦于證券業務、投資咨詢、基金服務等核心牌照業務。該操作被市場解讀為在金控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主動剝離非核心資產,回歸專業化。
二是背靠地方國資,強化屬地屬性。隨著地方國資逐步入主部分券商,股權變更后,這些券商往往會選擇更名,以凸顯屬地身份。例如,瑞信證券在北京市國資成為實控人后,更名為北京證券。類似的,宏信證券在控股股東變更為四川省屬國企后,也同步更名為天府證券。
知名經濟學家盤和林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這類更名不僅是股東的更迭,更有著深層戰略意圖:“將一些國有資產通過合并的方式,逐步實現‘三化’,即資產化、證券化和杠桿化。”這意味著地方國資要的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一個能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和資本運作平臺。
三是合并突圍,補齊業務短板。國聯證券在收購民生證券后,更名為國聯民生證券。國聯證券旗下的華英證券也與民生證券的投行業務整合成為國聯民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補齊了原國聯證券的投行業務短板。
不過,曾剛也表示,這些看似主動的戰略調整,更多屬于防御性舉措而非進攻性策略。“行業的深層困境是業務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若無法突破這些,僅靠更名和重組難以改變競爭格局和盈利困境。”曾剛說。
更名容易 “正名”不易
券商們的新名字能否贏得市場的認可,取決于能否用實實在在的業績與服務為自己“正名”。
“更名宣告了整合的完成,但真正的價值創造才剛剛開始。”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劉軼教授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整合中最敏感的是人的安排,尤其是激勵機制。并購后若兩套薪酬激勵體系并存,極易導致核心團隊流失。業務整合更是浩大工程,遠非簡單的裁撤網點。IT系統的統一、客戶資源的共享、跨業務線的協同,每一項都需要持續的資本與精力投入。
更名之外,曾剛認為需要關注三方面實質性的轉型舉措:其一,財富管理轉型需要從傳統的“賣方代理”模式轉向“買方投顧”服務,提升客戶黏性與人均貢獻值;其二,投行業務需向并購重組、REITs、科創板等高附加值領域縱深發展,降低對IPO業務的過度依賴;其三,科技賦能需要運用數字化手段改造業務流程、提升運營效率。
展望未來,多位受訪專家與業內人士表示行業整合仍將持續。曾剛表示,未來行業馬太效應將加劇,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面臨持續壓縮,必須在“主動融入整合”與“差異化突圍”之間做出戰略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