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安晚報)
轉自:新安晚報
![]()
葉盛蘭夫婦與兒子葉少蘭。
![]()
葉少蘭《歲月》圖書封面。
![]()
葉盛蘭在《水淹下邳》中飾“呂布”。
祖籍安慶太湖縣的葉盛蘭創立京劇小生流派——葉派。葉派藝術的特點是:嗓音寬厚圓潤,氣度大方,扮相英俊,表演細膩,行腔剛勁遒健、華麗婉轉,是龍、虎、鳳三音的結合。曹禺先生評價葉盛蘭:“葉盛蘭先生的舞臺氣質是一流的,無人可比,在臺上他清純中見典雅,典雅中有雄姿,極有人緣,這是一種內在的文化修養,不是技術可以完成的。”這里強調了“文化修養”,引起葉派繼承人——葉盛蘭的兒子葉少蘭的思考:戲曲流派的形成應具備哪些要素?顯然技術與功夫、名師傳授與豐富實踐很重要,但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掌握,從而將文化浸入到人物骨子里去。
內在的修養
有一年,葉盛蘭生病住院,病房里來了一位外科專家,葉盛蘭不認識他,正在納悶之際,外科專家自我介紹是葉的戲迷,看過很多葉派戲。外科專家說:“葉派藝術文而不媚,武而不粗,窮而不厭,儒而不俗。”葉盛蘭覺得這位外科專家總結得很透徹、很準確,于是將這十六個字記了下來,認為非常符合自己的追求,也符合葉派藝術的標準。
葉盛蘭告訴弟子及葉派后人:“舞臺上的‘范兒’,那是內在的東西,是成熟與經驗的體現。”
吳祖光先生在《無與倫比的葉盛蘭》一文中寫道:“前輩小生我看過程繼先、姜妙香、金仲仁……都是一流的人才,但是在臺上裝龍像龍,裝虎似虎,忽而文質彬彬,忽而威風八面,文武全才,唱、做、念、打無一不精的,我始終認為就是葉盛蘭先生。”
后來,葉少蘭也獲得了巨大成功。葉少蘭理解的“范兒”跟他父親相同,不是皺著眉、板著臉、僵著勁就是“范兒”。他學父親的“范兒”,甚至想到父親的“范兒”是學祖父葉春善的“范兒”。他說:“我祖父在科班時候,是出了名的肯于吃苦耐勞,老實忠厚,學戲認真,學得瓷實,生活儉樸,也很懂得孝順。”
葉春善辦喜連成和富連成,擁有自己的劇目一千多出,無論生、旦、凈、丑,在戲社學練的七年中都要至少掌握一百個劇目。葉春善培養京劇人才有四個原則:學得多,會得多,練得多,演得多。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范兒”。一個演員,如果不熬過多少“三更燈火五更雞”的磨練歲月,不下過多少“斗酒忘疲讀漢書”的功夫,不付出多少“一事不知儒者恥”的韌力,不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具有生命力的藝術流派。
愛藝不愛財
葉少蘭在《歲月》一書中說:“父親一生愛藝不愛財的品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從小受祖父言傳身教的影響多年養成,是樸素家風的傳統所決定的。”
葉春善一輩子極其儉樸,他幾乎把所有精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在喜連成和富連成的戲曲事業上。
吉林富商牛子厚委托葉春善辦喜連成,并讓他出任社長,就是因為欣賞葉春善愛藝不愛財、正直、誠實守信的人品。1902年,牛子厚約一批京城名角赴吉林演出,其中有葉春善。一切談妥后,葉春善按約定時間去吉林,可是由于具體辦事人的失誤,錯過了那趟火車。如果等
下趟火車,得在幾天之后。葉春善決定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得準時趕到吉林。他不顧嚴寒,搭上了一列拉煤的火車去了吉林,結果凍得發高燒,大病一場。牛子厚覺得葉春善很可靠,投資讓他辦起了喜連成。社址設在北京城南的琉璃廠西南園,房屋只有三間。葉春善一切節儉,又任教又當伙計。牛子厚自吉林匯來開班費,葉春善都存在銀號內,不肯提用。后來生徒越來越多,費用增大,他才陸續提取。四百銀圓一直用了一年多時間。到了1907年,第一科學生已有50多人,開始在廣和樓正式出臺演唱。后來,牛子厚要將喜連成科班送與葉春善。葉春善固辭不肯,介紹讓與巨商沈玉亭、沈仁山兄弟,改社名為富連成,他仍被聘為社長。
馬連良的孫子馬龍在《我的祖父馬連良》一書中說:“喜連成科班的葉春善社長可是個公正忠厚之人,為人謙遜,崇尚道德。其社中弟子一個個謹慎自好,專心技藝,否則在社會上不能立足。”
普遍的尊重
葉春善教戲嚴格,甚至手段有點“狠”,但對弟子一視同仁。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在懷念葉盛蘭的文章中寫道:“盛蘭小時候坐科富連成,盡管這是他父親葉春善先生主持的班社,但葉先生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很嚴,同所有的坐科學生一樣,沒有特殊待遇。如果說特殊,那就是在學戲練功上要求更嚴厲,不容絲毫的懈怠。”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嚴厲,就是對其他弟子的尊重。
葉盛蘭非常尊重別人,不管人家有多大名氣,有多高身份地位,只要是談戲聊戲,他全是一樣規格接待,請他們客廳就座,不擺大腕兒架子。他只要聽到街上乞丐的叫喚,就一定接濟人家,或給點零錢或給些吃的。
葉盛蘭對他人的尊重,反過來為自己贏得了尊重。1966年8月底的一天晚上,住在北京龍潭湖的葉盛蘭,聽到有人輕輕敲門,他示意兒子葉少蘭去開門。門打開后,見是一個穿著工作服、面孔黑黝黝的陌生人。陌生人問:“這兒是葉盛蘭先生的家嗎?葉先生好嗎?我是鐵路工人,我們很惦記他,大伙兒托我來他家看看。請代為轉告,葉先生一定多多保重吧。”說完,工人師傅將一個紅包袱往葉少蘭手里一塞,然后消失在夜色中。原來,工人師傅送來的是葉盛蘭以前灌的八張戲曲唱片。
葉少蘭在京劇表演藝術上得到父親葉盛蘭的真傳,在人品上也受到父親的深刻影響。有個記者采訪葉少蘭后,如此感嘆:葉少蘭“多一些名人的氣質,而少一些名人的派頭,他愈是這樣,由社會上對某些名角的傳聞在我心中引發的感慨愈深”。葉少蘭曾受父親教導,一定要尊重配角,尊重“跑龍套的”,一臺戲中,缺哪個人也不行。主要演員如果能多想想這些,本身的優越感就會少些,也就端不起名演員的架子。在葉少蘭眾多的戲迷當中,從來沒有人說他擺名角架子,更有他的戲迷說,讓葉少蘭擺架子,他也不會。他在哪里演出,都嚴肅認真,一絲不茍,這是對觀眾的尊重。
有一次,葉少蘭為首都少年兒童作專場演出。演出前有人對他說:“小孩子聽不懂戲,你不用特別賣力,糊弄糊弄就算了。”聽到這話,葉少蘭感覺很不舒服,他回答道:“孩子們雖然不懂戲,但是他們知道好看不好看、好聽不好聽。就是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