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清 本報記者 張嬙 本報通訊員 殷世山
“工會把我們擰成了一股繩!現在,我們這些零散農戶不再是單打獨斗的‘游擊隊’,而是有組織、有品牌的團隊。”日前,在山東青島潤澤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工會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加入工會的合作社職工劉加樂表示。
近年來,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總工會找準工會參與鄉村振興的切入口、著力點,堅持抓點帶面、統籌推進,以“工”助農,以“工”促農,打造工會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模式。
主體激活:從“單打獨斗”到“集體合唱”
2021年3月,西十字路村成立西海岸新區第一個農村村級工會聯合會和第一個職工之家。工聯會以西十字路村為中心,吸納農民工和小企業主加入,形成15分鐘工會服務圈。如今,職工之家成了村民的日常“打卡地”,法律咨詢角里,經常有農民工前來咨詢土地流轉合同等問題。
“過去合作社遇到問題只能自己解決,現在工會開展的技術培訓、法律維權、產銷對接服務幫了大忙。”劉加樂指著一張集體協商簽約儀式照片感慨。這張照片背后,是新區總工會構建的權益保障長城:集體協商覆蓋538家企業,簽訂率達92.12%。今年7月的集體協商工作現場推進會上,100余家企業簽訂集體合同,將技能提升激勵、創新成果分紅寫入合同條款。
據了解,通過實施建設“家門口工會”創新行動,西海岸新區建立36家社區工會聯合會、商業街商戶聯合工會,將分散的合作社、新農人等納入組織網絡,為工會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基礎。今年以來,在鄉村新建工會3家,吸納農民工會員1500余名。
資源嫁接:城鄉要素流動的“工”字橋梁
在“工創夜校”的AI賦能HR培訓現場,30名鄉村企業骨干學習用智能工具優化人才管理,目前6場夜校已培訓學員240人;在“工會助力鄉村振興”職業技能競賽賽場,20余場競賽覆蓋農村電商等領域……這些都是西海岸新區總工會開展山東省總工會、青島市總工會鄉村振興“十大行動”的縮影。
今年,在鄉村振興“十大行動”中,新區總工會開展涵蓋產業幫扶等多領域工作,形成“一領域一方案、一區域一特色”的推進機制。
“通過發揮組織優勢,搭建平臺,我們吸引并培養了一批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西海岸新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封偉介紹,今年計劃聯合區人社局、區農業農村局開展鄉村振興創業大賽,挖掘和培育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鄉村振興項目,并提供創業指導和資金支持,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力。
近年來,工會的動員能力在資源嫁接中得到生動體現:依托“職工就業指導站”等,對1100余名職工免費開展培訓就業專項行動,考試持證通過率達91%以上;西海岸工惠數智平臺啤酒節期間發放百萬文旅消費卡。
能力躍升:從“勞力輸出”到“鄉村工匠”
在寶山鎮大陡崖村,山東省農民工之星宋芳的沃泉生態農業版圖正加速擴大:整合21戶閑置宅基地,打造全區首例以租賃閑置宅基地為主要模式的民宿;采摘園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為合作農戶統一配送藍莓樹苗并提供技術指導,農戶不僅可以到公司打工,還能承包經營。
“這兩年,創業過程中面臨著資金、銷路等多重困境,工會把我們納入‘工創+’扶持體系,不僅對項目提供規劃指導,還拿出專項補貼資金進行扶持。”宋芳介紹,沃泉生態農業打造的農業旅游基地已帶動就業百余人,戶均年收入從2萬元增至4萬元。
近3年來,在省市補貼的基礎上,新區總工會配套資金42萬元,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涌現的優秀創業項目、創業個人進行重點扶持,同時在工匠評選中設置“手造工匠”類別,將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手藝人納入評選范圍。
如今,新區總工會已孕育出25家省市區三級工友創業園,農民工之星28人、工友創業帶頭人32人、鄉村工匠6人,輻射帶動創業就業2.7萬余人,鄉村振興“十大行動”推動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
此外,新區總工會還打造工友創業園+工友創業聯盟“雙輪驅動”協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通過組建創業導師輔導團,聘任13名工友創業導師,為工友提供政策指導、資金扶持等服務,受益1600余人次。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