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長期以來,白崇禧在歷史上身影模糊。大陸歷史書寫者對他少有著墨,人們只知道他是“蔣桂大戰(zhàn)”的另一方,桂系軍閥;而在民國史上,白崇禧被稱“逼宮”蔣介石退位,去臺之后不得志而終。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在《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中,把白崇禧的一生和整個民國史相連,梳理了他和蔣介石之間復雜的關系。
01
“蔣桂戰(zhàn)爭”起因
“蔣桂戰(zhàn)爭”中的蔣指蔣介石,“桂”指李宗仁、白崇禧,因為李、白都是廣西人,其部隊也多是廣西人,故稱桂系。
在北伐戰(zhàn)爭中,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介石任司令)、第2集團軍(馮玉祥任司令)、第3集團軍(閻錫山任司令)、第4集團軍(李宗仁任司令)都得到擴充,1928年底,全國軍隊總數(shù)達250萬人。蔣介石以北伐已經(jīng)結束、軍隊素質參差不齊、需要裁減軍隊、減輕財政負擔為由,提出編遣方案,但裁減和整編的多為2、3、4集團軍,其實際目的是要削弱別人,壯大自己,因而遭到反對。
于是,蔣介石便采取逐個削弱的辦法,首先挖李宗仁第4集團軍的墻腳。1929年初,蔣在湖南培植親信,想奪取桂系控制的湖南地盤,桂系發(fā)覺后,立即向湖南增派軍隊,雙方矛盾尖銳化。蔣指責桂系威脅中央,下令討伐,親率3個軍指向武漢,暗地收買桂系將領陣前倒戈,很快把桂系在兩湖的3個主力軍搞垮;同時,也以收買離間手法,使桂系在冀東的4個軍反水,幾天功夫,桂系大敗,第4集團軍解體。
自此,蔣介石和桂系開始了將近十年的對立,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蔣介石號召全國抗日,白崇禧響應,和蔣介石再度聯(lián)手,指揮或參與指揮淞滬會戰(zhàn)、臺兒莊大捷、昆侖關之役等這些著名戰(zhàn)役。
02
拒絕指揮“徐蚌會戰(zhàn)”
抗戰(zhàn)勝利,內(nèi)戰(zhàn)即開始,1946年春夏之間,國共雙方在東北軍事重鎮(zhèn)四平展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陣地戰(zhàn)。雙方各集軍10萬,這是國共內(nèi)戰(zhàn)開始最大的一次正面作戰(zhàn)。戰(zhàn)事激烈,雙方正在拉鋸之際,蔣介石派白崇禧飛往東北督戰(zhàn),指揮杜聿明,并其部下新六軍、新一軍、七十一軍攻下四平街,又繼續(xù)進攻長春。林彪部隊守不住,往松花江北岸哈爾濱方向撤退。白崇禧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戰(zhàn)況,主張國民黨軍隊乘勝追擊,占領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徹底拿下東北。
當時,孫立人率國民黨軍部隊新一軍,已經(jīng)追過松花江北岸,離哈爾濱不足100公里,毛澤東已下令林彪準備棄守哈爾濱。而就在此時,蔣介石下令停戰(zhàn)。林彪遂有機會整軍反擊,東北形勢自此逆轉。
很多國民黨人都對四平街的勝利和此后的戰(zhàn)勢逆轉耿耿于懷,認為東北情況影響了整個國共內(nèi)戰(zhàn)的結果。蔣介石當時單方面下令停戰(zhàn)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方面希望國共和平,組織聯(lián)合政府,馬歇爾一直從中調(diào)停,給蔣介石施壓要求停戰(zhàn),甚至幾次上廣播表示,要是不聽話就斷絕美援;另一方面,蔣介石本人也存在判斷錯誤,他以為林彪已經(jīng)潰不成軍,沒有戰(zhàn)斗力,停下來再打還能打贏,沒想到林彪的軍隊很快反擊成功。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tǒng)”成功。5月,白崇禧由國防部長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堅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議將“華中剿總”設在緊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間的江淮山岳地帶,運用攻勢防御,堅持長期作戰(zhàn);同時指出,中原必須統(tǒng)一指揮,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聯(lián)防。
但是,任命下達之時,白崇禧的“五省聯(lián)防”的設想并未實現(xiàn),蔣介石將華中戰(zhàn)區(qū)一分為二,“華中剿總”設漢口,徐州另設一“剿總”,劉峙任總司令,白崇禧的設想被全盤打亂。他認為徐州易攻難守,不適合做指揮中心,劉峙也不是一流戰(zhàn)將,于是直接下了判斷:“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白崇禧沒有接受任命,而是避走上海,因蔣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白才勉強到漢口上任。
1948年10月,淮海戰(zhàn)役(國民黨方面稱“徐蚌會戰(zhàn)”)尚未開始,因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失利,何應欽、顧祝同等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統(tǒng)一指揮漢口、徐州兩個“剿總”。白崇禧由漢口飛回南京的當天,看起來還頗有信心,但第二天,他忽然拒絕接受統(tǒng)一指揮權。蔣介石對此頗不諒解。
原來,白崇禧發(fā)現(xiàn)徐州“剿總”早已把國民黨軍主力的幾個兵團部署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及津浦鐵路線上,各一字排開,成為一個“死十字”,徐州平原無險可據(jù),一旦開戰(zhàn),極易為共產(chǎn)黨軍隊攻破。加上徐州“剿總”的部隊將領邱清泉、黃伯韜、李彌等人都是蔣介石的黃埔愛將,白崇禧此前和他們并無淵源,難以指揮。
事后看來,拒絕指揮徐蚌會戰(zhàn)是白崇禧一生中最艱難、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擇……徐蚌會戰(zhàn),國民黨軍潰敗,折損60萬大軍。
03
“按兵不發(fā)”與“逼宮”
兩岸都有史書稱,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zhàn)役中失利,蔣介石嫡系部隊損失幾近殆盡,蔣介石數(shù)次命令白崇禧出兵救援,白“按兵不發(fā)”,以至于“蔣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
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認為,這段歷史是外界對父親最大的誤解:“兩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觀,大陸這邊的歷史會是國民黨反動派內(nèi)訌;臺灣那邊,徐蚌會戰(zhàn)失敗,蔣介石要負最大責任,但是國民黨的歷史也不好講,要找個‘替罪羊’,說我父親按兵不動。但是父親派了黃維軍團12萬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戰(zhàn)役,半路被攔截,黃維被俘虜,這些都是史實。別人都說他徐蚌會戰(zhàn)冷眼旁觀,按兵不動,讓蔣介石失敗,完全不是這回事。”
1954年3月,臺北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彈劾白崇禧,重點是指控徐蚌會戰(zhàn)白崇禧“按兵不動”,不救援徐州。白崇禧書面答辯,華中轄區(qū)奉命調(diào)往增援徐州部隊……“計兵力五個軍一個整編師,乃系華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幾乎全部犧牲。”
淮海戰(zhàn)役后,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白崇禧認為只有請美國出面調(diào)停和共產(chǎn)黨議和,形勢方能有轉機。蔣介石當時有退意,但遲遲沒有宣布引退,白崇禧于是連發(fā)“亥敬”、“亥全”兩封電報,請蔣介石下決議。
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從漢口發(fā)出“亥敬”電:“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面調(diào)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對方呼吁和平,恢復和平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解決,并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nèi)對外和談部署,爭取時間……”
六天后,白崇禧發(fā)出“亥全”電:“當今之勢,戰(zhàn)既不易,合亦困難,顧念時間迫促,稍縱即逝;鄙意似應迅速將謀和誠意轉告友邦,公之國人,使外力支持和平,民眾擁護和平。對方如果接受,借此擺脫困境,創(chuàng)造新機,誠一舉而兩利也。時不我與,懇請趕早英斷為禱。”
這就是后來被外界稱為“逼宮”的兩封電報,也有聲音稱正是這兩封電報令蔣介石“被迫下野”。白先勇認為“逼宮”二字,不妥當:“當時國民黨政權很危險的,我父親認為唯一能救國民黨政權的就是美國出面調(diào)停,跟共產(chǎn)黨劃江而治。不能再打,國民黨的兵已經(jīng)潰敗了。美國人要出面調(diào)停的話,蔣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電報給蔣介石,那時候這也是大忌諱,父親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
據(jù)《時代周報》 張潤芝/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