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冷冰冰的數據不會撒謊,但記憶卻會模糊。直到現在,提起朝鮮,多數人還是會下意識貼上“落后”“封閉”這類刻板標簽。可我總覺得,如果只用這些標準答案去詮釋一個國家的命運,未免太過膚淺。
你要是肯翻翻舊賬,70年代的朝鮮,距離“發達國家”那個門檻,真就只差那么一只腳了。這一幕說出來,估計年輕人難以想象。可惜,故事的走向,終究不是我們期盼的那種結局。
![]()
時間回到20世紀70年代。朝鮮的經濟實力在亞洲算得上是頂流。那時候,他們人均GDP一度爬上1000美元門檻,直接把韓國甩在身后,跟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中國比,更是天壤之別。這不是空口白話,是真的賬面數據。
可你要問,頂流的底氣是哪來的?一層皮,是工業化的全面狂飆。鋼鐵廠日夜轟鳴,機床都快燒紅了,這種畫面在朝鮮當年隨處可見。
![]()
車間里,工人們不用發愁會突然被裁員,小孩走進校園,家長不用掏一分錢,樓房通水通電,醫療不收費。那些洋氣的福利政策,擱現在的某些發展中國家都算稀罕事。但程序跟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卻是兩碼事——表面的繁榮,很大程度靠的是蘇聯、中國外援和全國總動員的極限操作。只要這根“大動脈”斷了,整個體系瞬間就會塌。
說到這里,不免讓人想起那句“外部血液供給”這一類冷詞。具體來看,蘇聯給朝鮮的大禮包包括廉價石油、焦炭和設備,隊伍里有技術有資源,工業化成本壓得死死的。中國這邊也沒少幫忙。糧、日用品、外匯,一股腦兒往朝鮮運,把朝鮮的內部發展壓力都給卸下不少,資源省出來往重工業和基建投,進步速度肉眼可見。
你想想,當時的平壤地鐵在亞洲都是技術標桿,娛樂設施、教育、住房一步到位,外人在街頭漫步都能感受到那種“發達氣息”。甚至,農業也乘著重工業東風,拖拉機滿田跑,糧食不僅夠吃還能出口賺外匯。
可惜,這一切的繁榮全都建立在外力輸入的基礎上。計劃經濟模式下,國家調配一切資源,干勁十足。但說到底,是把命運遞給了別人。你細品,這種極端的“集體動員+外源輸血”機制,表面光鮮背后卻埋了雷。
![]()
故事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91年。蘇聯解體,一刀切斷了外援。俄羅斯繼承著蘇聯的地盤,但結算方式變了,以前是盧布,現在全都得美元結算。
打個比方,之前的友善鄰居突然變成了鐵面無情的生意伙伴,本該廉價流通的石油、原材料,統統漲價。朝鮮一下子從資源洼地跌進了死胡同,工廠開不了工,能源消失,工業體系直接癱瘓。
偏偏屋漏偏逢連夜雨。其后,90年代又遇上了連續的天災,洪澇、干旱輪番上陣,本來還算富饒的田地變成了災區。糧食收成驟降,出口成了妄想,國內更是餓殍遍野。福利保障、全民就業瞬間變成了海市蜃樓,生活水平下滑,民眾能不能吃上飯都成了問題。
![]()
而與此同時,屬于朝鮮的“主體思想”,那種集中全社會力量辦大事的傳統高效動員力,也并沒能扛過這道坎。外部依賴成了死穴,內部改革又拿不出有效方案。技術自給率低,產業一直在重工業那棵樹上吊著,產業結構失衡,靈活調整能力為零。進入90年代,社會動員的效果逐步減弱,危機爆發點一個接一個。所有夾在“改革和救急”之間的口號,這時都像嘈雜背景音,誰都知道要變,但沒人能說清怎么變。
講到這,總讓我想到拜占庭帝國晚期。他們靠威尼斯、熱那亞這些大哥維持繁榮,一旦盟友關系破裂,帝國經濟很快塌掉。你要是覺得離得太遠,看明朝鄭和下西洋之后的故事也八九不離十。短暫的開放和海派繁榮之后,一紙海禁就把中國自己鎖死了。發達的前夜,往往最容易翻車。歷史的軌跡,不只是偶然巧合。
![]()
所以,朝鮮從“發達邊緣”最終滑成“貧困范本”,看似只在外援一線之間,其實底層問題早就埋下了。計劃經濟用極致的動員力做到了極限速度,但它沒給自身留下任何自愈空間。一切都靠外援兜底,只要外援一斷,全盤崩潰。
中國也好,蘇聯也罷,這都是大國博弈下的周期變量,朝鮮能騰飛就能俯沖。很多人喜歡討論制度優勢,主體思想能否救國。說句實在的,光靠意識形態捏成的鐵板一塊,終歸不是應對真實危機的方案。它能讓社會暫時抱團,但不能給經濟以自我造血功能。
但你要是細看當年朝鮮的教育體制、福利理念、工業基礎,其實都不是“草臺班子”。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培養都很系統,勞動力素質不輸任何發展中國家。只要有個良性的產業生態,哪怕是大氣候稍微晴朗點,說不定朝鮮真的能一腳進門,成為東亞的另類發達國家。命運,就是這么吊詭。
![]()
到頭來,有點像威尼斯的故事。曾經的海上霸主,靠著行會體系和老本錢守著一大片事業,等新大陸被發現,航路更遠了,老機制根本應付不了。如果只盯著一條腿跑步,只用一種模式隔絕風險,外部變量一變,全體都得跟著跌。
所以,別再用簡化的標簽定義一個國家。朝鮮70年代的成就,不是偶然,是有體系的工業、教育、農業協同推進出來的。但它最后的失敗,也不是一次失誤,而是結構性的不可逆轉。真正的發達,不只是GDP瞬間的亮眼,更是對外部環境和自身機制的全面把控。沒有內生增長能力、沒有制度彈性,繁榮只是幻影。
![]()
回過頭來看朝鮮這段史,不僅僅是冷笑話或者反面教材。對每一個渴望經濟復興的國家來說,真正的底氣,是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給盟友遞上自己的算盤。歷史不斷反復,誰能記住這細節,誰才能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