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高峰的地鐵站臺,每個人都在與時間賽跑。當乘客掏出手機對準閘機,某地的地鐵App卻彈出“搖一搖”廣告,輕微翻轉就強制跳轉,這樣的“添堵”場景讓不少市民吐槽。盡管地鐵方在投訴后迅速下線廣告,但這場風波仍叩問著公共服務App的商業化邊界。
作為日承載超千萬人次的交通樞紐,地鐵App的核心價值本是效率與便捷。“搖一搖”廣告卻用高靈敏度觸發設計,將通勤剛需場景變成廣告流量池,平均延長5至8秒過閘時間。在每秒都承載通行壓力的早晚高峰,這樣的設計無異于設置“電子路障”,既違背公共服務初衷,更涉嫌違反工信部“不得用搖一搖誘導操作”的規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客服“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歡廣告”的辯解。這種說法將違規商業行為偷換為“眾口難調”的偏好問題,忽視了公共服務的普惠屬性。地鐵App不是普通商業軟件,其用戶基數中既有熟悉操作的年輕人,也有對彈窗敏感的老年人,強制廣告本質上是對部分群體的權益漠視。
從“投訴后火速整改”的行動來看,這家地鐵并非沒有優化能力,缺的是主動守護用戶體驗的意識。而香港地鐵將商業推廣歸入獨立板塊,也證明公共服務與商業化并非不可調和。
公共服務App的智能化,終究要以民生需求為標尺。此次事件警示,任何商業探索都不能觸碰“不干擾核心服務”的底線。唯有把乘客便利放在首位,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于城市通勤,而非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
編輯: 趙歆
視頻編輯: 黃濤
責編: 楊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