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地緣政治風云變幻的當下,聯合國,這個本應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壓艙石”,其內部的權力博弈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現任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的第二個任期即將在2026年畫上句號,一場圍繞新任秘書長人選的角力已悄然拉開帷幕。
然而,這本應是一次遵循慣例的平穩過渡,卻因美國的突然發難而掀起了滔天巨浪。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CY
當守護者遭遇算計者
那位在拉法口岸的76歲老人,就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他推“可持續發展目標”,去年在氣候峰會上直言,發達國家得掏真金白銀幫窮國減排。
可就在他努力維系世界和平的時候,一場針對其職位的“硬搶”正在悄然上演,而且方式極其粗暴,10月24日,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多蘿西·希亞,在紀念成立80周年的安理會會議上,直接扔出了一顆深水炸彈。
![]()
她聲稱選拔得純靠能力,候選人池子越大越好,所有地區都敞開大門,這番話聽起來冠冕堂皇,但骨子里,這顯然是沖著拉美和加勒比集團來的,該地區按慣例本該輪到他們了。
更扎眼的是,美國一邊挑三揀四,一邊拖著聯合國超過10億美元的會費不交,這反差實在太大,這種“硬搶”行為,不僅是為拉美下絆子,更是想塞個聽話的人進去,幫著“瘦身”,并卡住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
國際危機組織專家理查德·戈萬一語道破,很多聯合國內部人其實贊成能力優先,但擔心美國挑的不是多邊主義者,而是砍預算的執行官。
俄羅斯大使瓦西里·涅邊齊亞當場回擊,強調拉美有道德高地,但能力第一,東歐集團也眼熱,他們可是唯一沒出過秘書長的區域。
![]()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當美國提出“全球擇優”時,國際社會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警覺與不安,因為這不僅僅是人事之爭,而是對維系聯合國數十載平衡規則的公然挑戰,是對全球治理底線的試探。
當規則的制定者開始帶頭破壞規則,那么這個世界,離“叢林法則”還有多遠呢,當那個曾經最大的體系維護者,變成了最大的規則破壞者,我們又該相信什么?
![]()
霸權黃昏下的最后賭博
美國的“硬搶”絕非一時沖動,其背后是一幅清晰的戰略圖景,一個在霸權黃昏下的無奈選擇,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美國GDP占全球比重,已從2000年的30.6%悄然降至2023年的25.5%,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
這意味著,那個曾經憑借超強國力在國際上呼風喚雨,視聯合國為“辦事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隨著自身相對實力的衰退和全球多極化趨勢的加速,美國發現,單憑一己之力已難以擺平所有國際事務。
此時,掌控聯合國這一現成的多邊平臺,利用其合法性來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就成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選項。
更深層的動機,則直指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美國認為,必須全方位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而控制聯合國秘書處,便能更方便地在全球議程中設置障礙、搬弄是非,脅迫他國孤立中國。
![]()
哈佛大學教授安妮-瑪麗·斯勞特,這位前美國國務院高官評論道,華盛頓正犯一個戰略錯誤,試圖將聯合國工具化。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失去信譽的聯合國,最終也會讓美國失去一個投射影響力的寶貴平臺,真正的領導力在于改革,而非摧毀。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美國對秘書長這個職位,突然從“不屑一顧”變得“志在必得”,這既是戰略需要,也是現實算計。
![]()
美國國會最新的預算修正案,要求對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進行重新評估,并威脅若改革不達標將進一步削減資助。
當美國開始精打細算地計算維系數多邊平臺的成本與收益時,這場“規則之戰”的序幕,就已經拉開了,當一個霸權開始斤斤計較地破壞規則,這究竟是力量的最后證明,還是衰落前的必然掙扎?
否決權鍛造的規則之錨
面對美國試圖將聯合國“私有化”的企圖,中國和俄羅斯并非孤立無援,他們的身后,站著歷史的回響與道義的制高點。
![]()
許多人或許還記得1981年那場驚心動魄的秘書長選舉,那是一個否決權鍛造規則的歷史時刻。
當時,美國支持已經連任兩屆的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打破慣例,尋求第三個任期,整個安理會會議室里,氣氛凝重得能聽見心跳。
為了捍衛聯合國規則的嚴肅性和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中國頂住巨大壓力,連續16次動用了否決權,這一史無前例的舉動震驚了世界。
![]()
最終,這場否決權的風暴,不僅成功阻止了瓦爾德海姆的連任,還歷史性地將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秘魯的候選人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推上了秘書長的寶座。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此舉以最強硬的方式,確立了“大國成員不謀求連任”和“洲際輪換”這兩條不成文的政治慣例。
歷史仿佛一個輪回,當年那個用否決權塑造規則的國家,如今正準備再次拿起這個武器,去捍衛它親手催生的傳統。
![]()
中國的立場非常明確,支持多邊主義和主權平等,重大國際事務必須由各方協商決定,絕不容許任何形式的單邊操控。
俄羅斯的表態則更為尖銳,直指部分歐美國家為維持日漸衰弱的影響力,正在強行將世界劃分為“民主”與“專制”兩大陣營。
這種人為制造對抗的行為,嚴重破壞了聯合國的多邊合作平臺功能,令人深感擔憂,這番話語直接揭露了美國“擇優錄取”論背后的意識形態操弄。
![]()
這與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的“死亡”何其相似,美國通過阻撓法官任職,讓這一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的爭端解決機制陷入癱瘓。
由此可見,美國破壞多邊機構規則的行為,早已是其一貫做法,并非針對聯合國的偶然事件,歷史已經證明,規則與公理,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正義終將戰勝霸道與私利。
聯合國未來走向
2026年的選舉,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一場人事的更替,它更將是對聯合國現有權力平衡機制的一次深刻檢驗,這場圍繞規則的攻防戰,無疑將聯合國帶入了一個更加復雜和不確定的未來。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預測,若因大國分歧而陷入全面癱瘓,全球最不發達國家在減貧、抗疫、氣候變化等領域的進展將至少倒退5-8年。
這冰冷的數字背后,是無數發展中國家民眾的苦難與希望,是聯合國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
對比歐盟與東盟,當它們處理內部分歧時,前者通過“法德軸心”的協調和“多數表決制”的平衡,后者則依靠“協商一致”和“不干涉內政”原則,都較好地維持了整體影響力。
![]()
這反襯出美國在聯合國內部搞“小圈子”、搞對抗的行為,是何等的短視和具有破壞性,聯合國,這位80歲的老人,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見證了冷戰的終結,也正經歷著百年變局的沖擊,它真的該長記性了。
不能再讓少數人的私利,綁架了大多數人的福祉,不能再讓霸權的邏輯,凌駕于公平正義的原則之上。
真正的全球治理,應當像中國所倡導的,是全球事務要由大家商量著辦,治理體系要由大家共同建設,治理成果要由大家共同分享。
![]()
這不僅是對聯合國未來的期許,更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莊嚴承諾,是我們這代人必須肩負的歷史責任。
結語
秘書長之爭,本質是選擇一個強權說了算的世界,還是一個大家商量著辦的未來,規則之戰不會停止,但歷史昭示,任何試圖將多邊工具化的行為,最終都將被反噬。
![]()
當聯合國這位“80歲的老人”發出呼喚時,我們,聽到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