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清遠連州行,讓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促使我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古語用“北接九嶷,南連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氣,鐘為勝概賢杰繼出。”非常精準勾勒出連州的地理形勝與人文底蘊。連州這座橫亙粵湘桂三地的古城,自西漢立縣至今已逾兩千二百年,其城池變遷不僅鐫刻著朝代更迭的印記,更見證了嶺南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共生。
![]()
連州的城邑歷史早在西漢便已開啟,當時稱桂陽縣,治所設在“鸕鶿嘴”(今連州鎮城北村),有星子河與東陂河環繞護城,雖利于防御卻地勢低洼,常年受洪水侵擾,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南朝劉宋時期,這片土地才迎來城池建設的真正開端。宋初先將始興郡更名廣興郡,后析出小桂郡,郡治仍設于桂陽縣。元徽年間,本土籍刺史鄧魯挺身而出,承載著百姓的遷城夙愿,將城址選在湟水東岸的臨河高地,主持修筑了第一座土城,這便是連州內城的雛形 。
![]()
這座初始的土城呈龜形,寓意著穩固長久,開設了熙仁、化俗、熙平、熙安、臨湟五座城門,奠定了連州城的基本格局。鄧魯不僅筑城,還規劃里巷、開鑿濠溝,使新城初具規模,此后隋代的熙平郡治、唐代的連州州城均延續此址,直至當代仍為地方政務核心區域 。這位筑城始祖深受百姓擁戴,死后被追贈司徒,民眾為其立廟祭祀,其后人更是繁衍四方,名人輩出。
![]()
隋代是連州行政建制的重要轉折點。開皇九年(589年)隋滅南陳后,于次年廢郡設州,正式定名“連州”,管轄桂陽、廣澤兩縣,“連州”之名自此登上歷史舞臺。不過這種建制僅維持了十五年,大業元年(605年)又改稱熙平郡。唐代的連州歷經數次名稱更迭,武德四年(621年)復設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連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次恢復連州之名,轄境穩定為桂陽、陽山、連山三縣,成為粵北重要的行政中心 。
![]()
北宋時期,連州城遭遇戰亂考驗。皇祐四年,儂智高叛亂波及此地,城郭受損嚴重,知州隨即依南朝內城舊址重建城池。此后治平、開禧年間又多次修繕,確保了城池的防御功能。元代政權更迭中,連州的行政地位起伏較大,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格為連州路總管府,兩年后卻將州治遷往連山縣,自身降為僅轄一縣的散州,而原屬的桂陽縣則升格為桂陽州,管轄桂陽、陽山兩縣,這種格局持續近百年。
![]()
明代是連州城池大規模改造的黃金時期。洪武初年行政建制頻繁調整,桂陽州先并入連州,后連州又一度并入連山縣,最終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穩定為轄連山、陽山兩縣的州治。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千戶劉俊主持了關鍵性的城建工程,將沿用數百年的舊土城改建為磚城,同時修筑外城土垣,使城池防御能力大幅提升。到天順年間,副都御史陳濂沿著舊土垣舊址加固擴建外城,其范圍從翠峰寺東南延伸至內城東北隅,形成了內外城格局。此時的內城周長五百四十八丈,保留三門并更名:南門迎薰(原熙平門)、東門陽春(原熙仁門)、西門澄清(原熙安門),城門名稱寄托了對民生與教化的期許。
![]()
康熙十四年(1675年),駐防官劉炳將外城土垣全部包砌磚石,與內城迎薰門相接,綿延至東北城河,總長五百七十三丈。這座磚石外城規制完備,設有朝陽門、鎮江門、永勝門、永安門四座正門,還根據民生需求開設了德政門、文教門等六座臨河汲水小門,更在城外布設三座炮臺,形成了“內城守治、外城護民、炮臺御敵”的完整防御體系。雍正七年(1729年),連州升格為直隸州,行政地位進一步提升。咸豐四年(1854年),本地義軍配合太平軍攻占連州城,改稱熙平州,不過半年后便被清軍收復,恢復舊稱。
![]()
近代以來,連州城經歷了從州到縣再到市的身份轉變。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廢府州改縣,連州改稱連縣。抗戰時期,廣東省政府曾五次遷入連縣,使這座粵北小城一度成為戰時臨時省會,迎來短暫的繁華巔峰。1959年,連縣與連南、連山、陽山合并為連陽各族自治縣,縣政府駐連州鎮。1960年陽山縣析出,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因轄連縣、連南、連山三地,被俗稱“三連”。1962年行政區劃再次調整,連山、連南析出,自治縣復名連縣。
![]()
![]()
1994年是連州城建史上的里程碑,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連縣,設立連州市(縣級),以原連縣的行政區域為連州市的行政區域 。省政府決定將連州市委托清遠市政府代管,改稱連州市,標志著這座古城邁入現代化發展新階段。建市以來,連州城區不斷擴張,面積從1994年的7.85平方公里擴展至如今的18.27平方公里,番禺路、連州大道等主干道相繼建成,連州大橋取代了昔日的浮橋,花園新城、順盈廣場等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 。與此同時,古城的歷史脈絡被悉心呵護,慧光塔、惠愛醫院舊址等遺跡得到保護,中山南路等歷史街區風貌得以延續,形成了“山水連城、古風玉韻”的獨特格局 。
![]()
從南朝鄧魯筑就的龜形土城,到明清磚石圍合的雙城格局,再到如今山水相依的現代化城市,連州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著歷史記憶。作為荊楚、中原、客家、廣府文化的交匯地,這座古城既見證了鄧魯筑城的遠見、明清拓城的恢宏,也經歷了戰時省會的榮光與當代發展的蝶變 。如今,當人們漫步在劉禹錫文化廣場,或是眺望湟川河畔的古城遺跡,仍能清晰觸摸到這座千年城池在時光中生長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