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問你哦,如果你剛發了一條朋友圈,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你會怎么做?
是直接把手機扔在一邊,然后該干嘛就干嘛去,還是會忍不住隔幾分鐘就點開看看,有多少點贊,有沒有人評論?
如果沒幾個人點贊,你會不會開始焦慮,甚至覺得剛才是不是不該發?
再比如,拍個視頻,忍不住一直盯播放量、點贊量,想著怎么還沒起色;談個客戶,心里打著算盤,想這單究竟什么時候能成。
我們看似在做事,其實是在“求賞”,求平臺、求觀眾、求命運,立刻給我們一點掌聲,一點多巴胺。
我以前寫稿子的時候常這樣。
寫到一半常常就會卡殼,我的腦子里就去想:這一篇能不能火?值不值得我再花時間?
我以為我是在努力讓這篇文章更好,但更深層,我其實是在焦慮,因為我想盡快拿到回報。
你知道人一旦被結果牽著走,做什么都變了味。
![]()
創作變成了任務,練習變成了考核,學習變成了投資。
你的心,永遠懸在未來的某個結果上,被層層算計包裹住了,而無法安住在當下的創造里,專注自然成了一種痛苦。
而專注一旦帶著痛苦,就會產生逃避。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做事會出現一種奇怪的循環:開始時滿懷激情,中途陷入懷疑,最后不了了之。
這也是為什么我越來越覺得,能改命的專注只有一種,就是飽和式投入,加上對回報焦慮的徹底戒斷。
所謂飽和式,就是整個人都浸泡在那件事里,不是為了到達哪里,而是因為此刻就是意義本身。
它有點像米開朗基羅雕刻《大衛》時的狀態。
當年他接到這個委托時,面對的是一塊被其他雕刻家損壞過、閑置了幾十年的石頭。
所有人都覺得這塊石頭已經廢了。
但他沒有去想“我要雕一個偉大的作品來證明自己”,也沒有焦慮于“萬一雕壞了怎么辦”。
![]()
他花了整整兩年多時間,每天幾乎就睡在工坊,就是圍著那塊石頭轉,觀察、撫摸、思考。
他后來說,他感覺自已不是雕刻家,他只是一個“把本就鎖在石頭里的大衛釋放出來的人”。
在日本文化里,有一個很貼切的概念,叫“Ikigai”(生き甲斐)。
意思是說“讓人感到活著有意義的事”或“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
當一個人找到那件讓他忘記時間、自帶意義和價值的事,他就會進入一種心流。
他不是在為外部認可而做,而是因為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那是一種飽和式的存在,像海綿被水徹底浸透,每一個孔隙都充滿了你與世界的共振。
而你知道嗎,當把一件事干到極致后,別人往往會追著要給你認可,給你反饋。
它不是你去要來的獎品,而是你投入到了某個程度后,這個世界硬塞給你的驚喜,是你全情投入后的副作用。
![]()
所以,不要總是責怪自己說“我怎么就是專注不起來”。
就先誠實地問問自己:
你敢不敢把那個焦慮兮兮、總在計較回報的自己,暫時放在一邊?
敢不敢連續一個月,只埋頭好好做一件事,不去看任何結果?
到最后你會發現,那種能“改命”的專注,從來不是苦大仇深的堅持。
它更像是一場溫柔的相遇,你遇見了那件事,也遇見了那個能夠安住在當下的自己。
你不再掙扎著要劃到對岸,而是學會了與水共流。
而當下的每一刻,也因此,變得完整而豐盛。
![]()
![]()
![]()
![]()
點分享,讓美好的能量流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