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第20個“世界卒中日”。今年主題的是“盡早識別,立刻就醫”。為響應這一主題,提升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腦血管病方向團隊素養、服務社會公眾,山西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腦血管病方向/中藥活性物質調節神經免疫研究山西省科技創新人才青年團隊/山西省衛健委醫學科技領軍團隊經過精心策劃,按照學術科普并舉、共筑健康防線的總體思路,于活動當日組織實施了涵蓋“學術前沿探索、臨床義診服務、公眾科普教育”的“1+3”主、分場聯動專題活動,將科研的深度與科普的廣度深度融合,較好地展示了高校科研團隊在重大疾病防治領域的責任與擔當。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在學術主場,團隊全體教師及在校研究生參加活動,達到了聚焦前沿、構筑腦卒中防治的學術基石的目的。
團隊帶頭人宋麗娟副教授聚焦學科前沿,以《血管年輕化保衛戰》為題,系統地闡述了腦卒中預防的理論框架。她從血管生理功能切入,強調血管作為“生命線”的重要性,引用“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闡釋了血管健康與機體衰老的內在關聯。她指出,腦卒中預防是“始于血管、涉及全身的系統性保衛戰”。基于中西醫結合視角,她提出了血管年輕化的戰略與戰術:戰略層面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重視情志、氣血與作息規律;戰術層面涵蓋戒煙限酒、精準飲食、科學運動和多維監測等,并結合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機制解析了多種食物的保健作用。
團隊田昊博士聚焦腦的側支循環解剖結構與調節機制,通過自制的腦血管側支循環模擬裝置,直觀地演示了血流代償的過程。他指出,側支循環質量直接關系患者預后,團隊研究重點在于評估和激活這條“生命備用通道”。創新的演示引起在場教師和研究生們的熱烈反響,大家認為這種直觀講述方式深化了對腦血流代償機制的理解,對后續科研與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
![]()
在三個臨床分場,團隊駐各大醫院的臨床教師也將“世界卒中日”的警示與希望帶到了診療一線,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病床邊的無縫銜接,達到了踐行使命,將“時間就是大腦”的理念送達公眾。
在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大廳,郝如彬博士的義診臺前人頭攢動。他不僅為前來咨詢的市民提供免費的血壓測量和初步的卒中風險評估,更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與中醫辨證思維,為每位咨詢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從情志調節、飲食宜忌等方面給予了細致的中醫預防調理方案,充分體現了“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中醫治未病思想。
在山西白求恩醫院,丁智斌副主任醫師將科普陣地設在病房中,通過生動的現場講解,向患者及家屬反復強調“FAST”識別法(面部下垂、手臂無力、言語困難、盡快撥打急救電話)。他結合臨床典型案例,告誡大家:“對于腦卒中,任何的猶豫和拖延都可能以珍貴的腦細胞為代價。識別征兆后的每一分鐘都至關重要。”
在山西省人民醫院,溫春麗副主任醫師與神經內科的同事開展了聯合義診。她重點關注中老年人群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管理問題,就如何規范監測血壓血糖、如何正確服用他汀類藥物等患者日常遇到的困惑進行了耐心的解答。她強調:“管理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就是最為有效的卒中一級預防。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與遵醫行為,直接決定了遠期預后。”
本次系列活動累計覆蓋校內外受眾300余人,有效地強化了研究生的專業素養,也顯著提升了公眾對腦卒中“早識別、早送醫、早預防”的認知水平,是高校科研團隊服務“健康山西”戰略的一次生動實踐。下一步,團隊將以科研臨床并舉、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為使命,繼續深化“科研-教學-臨床-科普”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為打贏腦卒中防治這場硬仗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文 / 李東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