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加快建設健康中國,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全民健康數智化建設。眼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落地的新路徑,廣東深圳正通過自身科技研發優勢,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來填補醫療短板。
攻克技術壁壘 醫產研融合創新
這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研發人員正在調試他們最新研發的手術機器人。
睿心醫療創始人 鄭凌霄:我們加了AI的深度學習的功能,大量地去訓練。
鄭凌霄告訴記者,過去,一般血管類的手術,醫生需要拿著一根頭發粗細的導絲,插入患者的血管內。這類手術對醫生要求很高,人才缺口大。
![]()
醫療資源不平衡這個市場痛點,在鄭凌霄團隊看來,恰恰是企業的發力方向,他們果斷將研發目標鎖定在技術門檻高且專家資源緊缺的心血管手術上。經過了5年的研發攻關,他們先后在硬件機械臂研發、核心算法訓練上取得突破,并生產出了初代樣機。
聽到指令后,機器手臂開始擺動定位,同時將導絲插入指令血管內,動作流暢。但在實際手術中,這種操作卻非常依賴醫生的手感,醫生可以感受導絲在血管中行進時的阻力變化,從而調整操作手法與力度,但機器人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
如何讓機器人像人一樣可以感受到導絲帶來的力反饋?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專門的攻堅實驗室,最近有了新的進展。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微創研究中心主任 王磊:在導絲頭部集成一些微米級別的磁性顆粒,當導管的頭部在血管內受到的阻力加大的時候,給它建立了力反饋通道,把10毫牛、100毫牛這樣真實的力值反饋出來,實現定向的移動以及相應的旋轉和運動。
導絲前端的磁性顆粒就像醫生手指上的“觸覺”,它可以將血管內的環境情況和磁場變化,轉化為與人類力覺一致的電信號,讓機器人也可以清晰感受到血管內的結構。目前,這款產品已經完成了生物實驗,更深層次的臨床試驗正在持續推進中。
![]()
這樣的研發并非個例。在深圳,醫院、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已成常態。深圳市科創部門每年都會組織各方坐在一起,把科技研發中的“卡脖子”難題列成清單,用類似于“發英雄帖”的方式,公開招募頂尖團隊來破解,成功攻克的團隊可以拿到最高3000萬元的政府補貼。
AI+醫療 醫院新幫手上線
技術研發只是手段,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進入實際應用才是目的。目前,深圳已有450余項智能應用進入診療各流程。
在深圳龍崗的一家醫院里,一臺手術機器人正在進行模擬測試。眼下,它已經可以完成傷口縫合、腫瘤切除等多種復雜手術任務。
![]()
深圳龍崗中心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鄧汪東:人的器官很纖細,所以縫合的時候要非常細致。
鄧汪東告訴記者,機器人的內窺鏡可以將醫生的手術視野放大10倍,還能提供清晰精準的三維影像。而它的機械臂可以像人的手腕一樣靈活運動,即使在狹小的空間內也能執行手術,整體效率提升3倍多。
目前,這款機器人已完成了上萬例臨床手術,其中有些還是遠程手術。就在不久前,一位身在倫敦的醫生就操作它,為北京的患者進行了腎部切除手術。
![]()
而走出手術室,人工智能還覆蓋到了就醫環節。在這家醫院,患者可以使用手機選擇智能分診,說明自己的癥狀后,智能客服就可以快速為患者匹配科室。
![]()
看完醫生,拿藥治療也有人工智能的身影。比如,中醫煎藥就能輕松拿下,自動識別處方,管控溫度,上百個藥罐呲呲冒著熱氣,煎煮全流程安全無虞。而這款艾灸機器人,則像長了雙“火眼金睛”,能一眼找準穴位,它可以模擬中醫手法,自動為患者艾灸,溫度還把控得穩穩當當。
![]()
深圳市寶安中醫院(集團)寶文社康中心主任 李深情:我們所在的社區承擔了4.8萬人口的醫療服務任務,引進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解決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提高醫療的質量和服務效率。
AI技術既要快速落地 也要把住質量關
手術、拿藥、煎藥、看片,就醫的不少環節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這些進入實際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靠譜嗎?安全問題怎么保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深圳專門組織專家評審團,對一系列要在醫院應用的智能產品進行嚴格考評,既要推動技術快速落地,也要堅決把住質量關。
這是一個評審會現場。一款AI護理大模型研發成功后,已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臨床使用3個月。對這款產品的系統評估,已經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今天,評委們要進行最終合議并給出分數。
![]()
深圳大學總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 馬澤波:它生成出來的數據的準確性,以及它是否在臨床上適用,還有它跟病人的信息是否一致,評委都是給予高度的評價,還是挺適合目前在臨床中的一些應用的。
這些評委由深圳各大醫院的一線護理專家組成,從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臨床適用性與數據準確性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合格后,經過相關手續辦理,才能在深圳各醫院推廣使用。
![]()
數字健康聯合創新實驗室副主任 伍麗群:當我們要去做全市的推廣應用,我們一定會組織一些評測,首先要保證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最后給到政府,是不是應該在我們平臺上部署,大家一起來調用。
伍麗群所說的平臺,是今年8月份深圳發布的全國首個城市級全域智慧醫療大腦“醫智方舟”,里面接入了30多個專科大模型。在實際使用中,醫務人員只需在平臺上輸入患者基本情況,它就會自動調用適合的專科模型,結合患者病情提供精準、專業的輔助決策,整體診療效率提升50%以上。
![]()
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副主任 吳旭生:我們錄入了來自全國上十萬的醫療案例、指南等,讓人工智能、算力模型更好地給醫療機構做支撐。
而AI技術要想實現大規模落地應用,就離不開算力的支撐。在深圳的超算中心,數十臺服務器24小時運作,為衛健系統的AI產品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保障。
![]()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信息和大數據管理處處長 朱春艷:通過訓練大模型,訓練人工智能技術,來把專家的知識集成到大模型里面,輔助年輕醫師更快地成長,輔助醫生提高診療效率。
如今,這些技術正實實在在走進醫院日常,讓看病變得更智能、更高效。截至目前,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已集成16類、63個具體場景,加速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領域應用。
科技深度融入 引領生活日常
眼下,除了醫療搭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車,深圳還在推進全民健康數智化建設。從精準診療到智慧生活,從疾病防治到城市保障,智能化、智慧化技術已經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
清晨,無人機穿梭于筆架山公園上空,將早餐精準送達晨跑的市民;快遞站內,無人車自動裝載,駛向社區開啟配送;在地下電纜隧道內,四足智能巡檢機器人自主完成電纜設備精準監測和狀態識別,保障城市用電安全。
![]()
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產業增加值超過700億元,匯聚企業超2600家。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看起來未來”的技術樣品,而是扎實落地、深度融入城市生產與生活的關鍵力量,技術正從“可用”走向“好用”,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中的核心引擎,也為“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提供了生動的深圳實踐。
總監制丨李岳 張巍 監制丨朱慧容 郭翔宇 記者丨何俊儒 王露瑩 劉紫墨 編輯丨陳中宇 協助拍攝丨寶安融媒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