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型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區深化“三個融合”治理服務格局建設的關鍵一環,也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共同體的重要舉措。近期,區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嘉融媒推出“融合在行動”專欄,全面展現“融合型服務”的新作為、新成效,讓多樣資源在家門口集聚,讓多元服務更可感可及。
第十二期
烈日炎炎,快遞小哥帶著剛出爐的餐品沿著菊園彩虹橋,送至東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的前臺志愿者處,小歇后問:“今天理發的師傅下班了嗎?”中心的陳阿姨探出頭來:“小伙子,來,我幫你剪!除了理發呀,我們這里還有零拷洗衣液、配鑰匙、縫衣洗衣等,以空間換取各類便民服務,平時有需要的話可以來。”話音剛落,隔壁科創屋傳來一陣掌聲——宣講員正在向老年人科普防詐知識;轉角的社區寶寶屋里,2歲半的朵朵搖搖晃晃撲向媽媽,小手里還攥著剛做好的手工太陽花……
![]()
這一幕幕,正是菊園新區“融合型服務”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動注腳。作為嘉定區“三個融合”城市共同體發展的關鍵實踐,菊園新區以“服務集成、資源融合、人心凝聚”為抓手,將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打造成“全齡友好”的生活港灣,以“科技+”特色品牌激活創新動能,更讓“有溫度的服務”轉化為“有共鳴的治理”,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共建者”,在煙火與星辰間,畫出了最大“同心圓”。目前,菊園新區東部社區多點型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以及六里村鄉村型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已投入運營,未來,還將新增城北大居、雙坪路、樹屏路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
![]()
服務“嵌入”生活軌跡:
老有暖、青有伴、幼有樂
幸福觸手可及
飯點時刻,我嘉餐廳飄著濃郁的扎肉香。家住附近的孫阿姨暑假天天帶著孫子早早來“報到”,“德浪額飯,賣相好、米道嗲、切了挨放心!”孫阿姨正繪聲繪色地跟老姐妹聊起。阿姨口中的我嘉餐廳,是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的“民生剛需”。這里每天提供普惠餐品,餐廳還根據24節氣調整特色菜單,例如立春的韭菜春筍炒目魚、立夏的小米魚肚羹,到秋至的秋湯、以及冬至的鮮肉豆腐蒸餛飩等,還不定期設立MIND飲食窗口,以三色糙米、五谷雜糧、全麥、奇亞籽等原料制作美食,讓科學膳食促進認知健康。
![]()
午后,共享客廳傳來烘焙的陣陣甜香。對周邊園區、企業等青年白領、單位職工來說,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還是他們的“第二客廳”,既可供商務洽談、公司團建、文化活動,又能在下班后直奔市民健身驛站解壓、或是搶一堂成校的高雅藝術課程陶冶情操、亦或者學一門烘焙、插花、朗誦等提升修養,去去班味兒。
![]()
傍晚,鄰里集市躍動文創音符。“媽媽,今天我表現怎么樣?”10歲的居民果果和她的媽媽化身鄰里集市、我嘉SHOW舞臺的親子主持人,這場由社區達人全程策劃組織、舞臺主持、舞臺表演和志愿服務的鄰里集市,展現了草根魅力,激發了全新的鄰里活力。兩年來,共開展“鄰里一家親,向美共奮進”“遇見·時光 夏日嘉年華”“杏林國潮·鄰里匯”中醫主題集市、鄰里集市進園區等32場活動,惠及2.8萬人次。
![]()
“科技+”賦能特色服務:
從“企業需求單”到“人才生態圈”
激活創新動能
在菊園新區,“融合型服務”不僅有“煙火氣”,更有“科技范”。作為“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核心功能區,“嘉定科創核”主陣地,菊園新區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5家國家級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科創人才云集。如何讓“科技因子”與“服務基因”深度融合?菊園新區給出的答案是:打造“融核服務·科創嘉”融合品牌,用“全鏈條服務”為科創企業和人才“解難題、搭平臺、聚人心”。
![]()
菊園新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打造“科創鄰里匯”融“核”服務陣地,組建融“核”服務聯盟10大服務團組。比如,重點推出專項創新券政策,用于扶持專利導航、專利評估、專利培育等8大領域的企業,以緩解科創企業在資金上的壓力。夏女士所在企業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她表示:“對于我們這樣規模不大的企業來說,這項服務無疑是雪中送炭,在創新發展階段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這只是眾多融合型服務的內容之一,菊園新區還鎖定“職業發展賦能”與“社區公共服務升級”兩大核心需求,發布《科創融“核”服務人才需求白皮書》,推出“人才成長導師計劃”“國際社區服務包”等定制化項目,實現服務供給與人才需求精準匹配。
![]()
如果說“硬服務”解決的是企業痛點,那么“軟文化”則溫暖了人才心坎。“唐僧取經歷經八十一難,我周仁不怕經歷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難!”科學大師多媒體舞臺劇《循光逐夢》在菊園新區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上演,像這樣弘揚科學家精神、實現精神文明與科技創新“雙向奔赴”的宣講活動經常是座無虛席,備受居民喜愛。除了“科學家精神宣講”,菊園新區還打造了“院地科技藝術”“鄰+科學院”等品牌,以及科學家合唱團、科技創新論壇等等。在一場“玩光”的“鄰+科學院”科普活動上,孩子們跟著工程師做“三棱鏡分光實驗”揭示光的散射原理;親子實驗室里,程序員爸爸教孩子編程,媽媽用3D打印做手工,一場活動下來,不少家庭從“鄰居”變成了“科研伙伴”。
![]()
服務“聚力”更“聚心”:
從“鄰門相照”到“共治共享”
繪就治理同心圓
以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為樞紐,菊園新區全面打通融合服務網絡,將服務資源、力量下沉至村居。周四下午,菊園新區錫劇團正在六里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上演《六里橋》,村民老肖伯伯和隔壁村前來看戲的王師傅嘮起嗑:“喲,今朝儂啊來啦?”就在這老友間的問候中,促成了后來每月兩次的戲曲沙龍,原來是老肖伯伯帶著鄉村老人組建了一支戲曲隊伍,定期為村民送上“文化”食糧。借助“熟人社會”優勢,六里村黨群服務中心、我嘉·鄰里中心讓老熟人、老大人成為服務的“主力軍”。
![]()
“融合型服務”的終極目標,是讓居民從“被服務者”變為“服務者”。近年來,菊園新區通過“治惠菊園 我來‘社’計”自治平臺,培育出“橘夢自治團隊”“幫邦媽媽團”“議匯堂老管家”等200余支自治隊伍,讓“小事不出樓組、大事不出社區”成為常態。例如,在寶菊社區,一條連接中心廣場的蜿蜒小路,因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如影隨形而引發矛盾。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幸福小路”自治項目,組織居民代表、自治團隊、志愿者團隊召開12次協商會,并邀請共建單位工藝美院參與,最終通過“鄰里設計師”大賽,你一個想法、我一個主意、我們一套方案,逐步完成幸福小路的設計落地。居民們笑說:“小路作為每天生活的必經之路,現在無論是晨練還是傍晚散步,每次走在路上,心情都特別好!”
![]()
更溫暖的是,這種“共建共享”正從社區延伸到城市。在“信連心”服務驛站,外賣騎手老張成了“流動議事員”——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收集到“某路口路燈太暗”“快遞柜取件排隊久”等問題,隨手拍給社區。“平時送單久坐,練完感覺肩頸輕松多了!”剛參加完“新蜂”騎手夜校八段錦課程的外賣小哥小李表示。這是菊園新區關愛新業態群體的創新實踐,采用“線下授課+線上直播”雙軌模式,開設小哥夜校,課程時間靈活適配騎手作息,助力新就業群體從“城市過客”變為“社區主人”,實現對各類新興就業形態勞動者的精準關懷與全面覆蓋。
![]()
![]()
![]()
![]()
從清晨的我嘉餐廳到深夜健身驛站的燈光,從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到社區的幸福小路,菊園新區的“融合型服務”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資源在“家門口”集聚,讓服務在“心坎上”落地,更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種子在每一位居民心中生根發芽。城市治理的溫度,不在宏大的規劃里,而在居民的一顰一笑中。未來,菊園新區將繼續深化“融合型服務”體系建設,讓“科技”與“人文”更交融、“需求”與“供給”更匹配、“個體”與“社區”更緊密,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尖上”,讓每個生活在菊園新區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來源:上海嘉定社會工作
編輯:徐宇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