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位于蘇魯豫皖交界處的農村。家鄉的喪葬習俗非常繁瑣,各種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說句實話,每次回鄉參加親朋的葬禮,我都膽戰心驚,但是又不得不回家,因為這是故鄉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
![]()
在老家,“白事”即喪事,顧名思義喪矣。“喪”是多音字,既是平聲,又讀四聲。組詞沮喪,讓人不由得就貼上了晦氣的標簽。
因此但凡攤上這種事情,家人們都很自律,盡量不要把這種負能量外泄,穿著孝衣更不能串門。稍有差池,都會影響與左鄰右舍的關系。
喪事,是一個家庭里最大的不幸,親人離世的無可奈何,個中滋味每個人都不愿意經歷,但也不得不經歷這種折磨。
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尊重,故而也是最隆重的一件事情。爺爺在世時,經常講述他們那一代人的經歷。他說假如是誰家的爹娘去世,作為兒女特別羞恥,有負罪感,要一連三天披麻戴孝逐村挨家挨戶去磕頭謝罪。
在路上如果遇到陌生人,一樣要行大禮。作為孝子出殯更是不惜代價,要辦得風風光光,待將老人送到南北坑之后,宅基上連一棵大樹都不能有,出殯花得錢越多,過得越窮,口碑越好。
否則就要遭到村里人嗤笑。故出殯時靈棚最顯眼的位置掛著幾個醒目的大字:當大事。
白紙黑字定律一樣,一直沿用到現在。
那些老朽的規矩已經被時代的塵煙湮沒了,從我記事時起,就沒有見到過那樣的場景。但白事依然辦得尤為隆重自不必說。除此之外,那些繁雜的過程一點都沒有少。這些過程承上啟下一輩輩的人。
從亡者離世那一天起,一個村里的人就開始忙碌,大佬執安排人員去各親戚家送信,也叫倒頭信,或報喪。親戚們到齊就開始盛殮,盛殮一般是在下午,兒女們給死者口中放一枚銅錢叫“噙口錢”。
這種事情畢竟是壓抑的,氣氛凝重的,有懷孕的人不能在現場,更不能碰靈床,否則,一準會流產。這些話究竟是不是真的,沒有任何人敢去驗證,反正都說得神乎其神。
不僅有身孕的人不能碰,身體虛弱的人也不能碰。不然就會腿痛腰疼。不知道是這句話應驗了還是巧合,二十幾年前我本家的二爺爺去世。
遺體入殮之后,我和其他兩個人將靈床抬出他們家的院子。我正好端端的,第二天腰疼得臥在床上不敢翻身。因此直到現在,我對于這些傳說都不敢置評。
然后就是發喪出殯了。
![]()
出葬當天的流程大致是:開喪——待席——吊唁的親朋好友燒紙——行堂奠禮——行路奠禮——為亡人送行——發喪——封墳——圓墳等。
親人逝去,作為晚輩手里要拿著哀杖,也叫哭喪棒。哀杖一般用柳樹枝做成,上面纏著黃紙,而柳樹屬于雜木,很少有。于是由大佬執安排到別人家的柳樹上去砍。
當然,這是要付錢的,這種錢并不是柳樹本身價值。都是街坊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沒有誰會計較這一點,而是表示不讓這種晦氣沾染,象征性付個一塊、兩塊。
對于哀杖之說,也是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在我們這里,兒孫各有一把,也可以隨意輪換著拿。完事要插在墳的周圍,但不能讓它發芽。一旦發芽,那還得了,分明在暗示家里禍事源源不斷,要經常拔動。
而相距幾十公里的徐州附近就截然相反,他們對哀杖用意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東西只有兒子的份,也不隨意,而是從樹干延伸的方向開始截。老大是第一段,依次是伯叔仲季。
往墳頭上插時也是依次排開,他們都是希望看到哀杖發芽的,哪怕用水澆灌,也要讓它發芽。預示著相對應的那一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人丁也興旺。
逝去的人安葬要有墳墓。墳墓要講求風水。對于風水之說,尤其是在交通和文化不發達的農村,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古有: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若有千重險,定有王侯居此間。
由此可見一斑,古人對于風水的迷信程度。當今這種說法信則有,不信則無。我對其就像不敢褻瀆神明一樣,懷有敬畏之心,不敢妄加穿鑿。
農村人還是保守思想,都想給逝去的人擇一塊風水寶地安葬,護佑后世人財兩旺,洪福齊天。特別是生活不調和的人家,更是迷信。故而遇事沒有不請風水先生的。
在發喪的幾天前,風水先生就應約到場。墳地選擇的方位,墓穴深度多少,甚至幾時幾分下葬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
出殯當天,娘家人要早早到場開喪,孝子給亡人行三拜六叩禮之后才可以開席,然后親戚朋友依次到靈棚吊喪,也叫行禮燒紙。燒紙行禮時,靈棚兩旁跪著一群侄孫,每一家行禮完畢,他們都要回禮致謝。
![]()
親友們前來吊唁,奉獻貢品。按照習俗,要吃女兒的頭道貢,那么女兒女婿就得早早的準備豐盛的貢品,有整豬,有雞魚,有煙酒,當然還有錢,有的女婿還要來個“二十四拜”,自然引來眾人的觀看。
賓朋吃過午飯后開始為亡靈送行。眾孝子賢孫擎香祈禱,西南方向一路長明燈,十字路口點燃紙轎,漿水圍封,西南角留門。相傳此時亡者魂走豐都城,站在望鄉臺回首,白花花一片,縹緲間方知業已魂歸普陀。
接著就是行堂奠禮了。堂奠禮和燒紙時的禮儀步驟一脈相承,只不過動作按了快進鍵。堂奠禮之后就是路奠禮。路奠禮和堂奠禮又是一個模板。只不過是在事主的大門外面。
此時的招魂幡已經從靈棚挪了出來,棺材于招魂幡后面,已經在棺材架子上安放妥當。
棺材挪出來之前還有諸多的講求。每個村子里都有會頭和會終各一人。這些無冕的官銜有的是眾人選舉,有的是家族遺傳下來的。此時負責的是會頭。他們要負責出喪,報路等。
棺材外移叫“請喪”,要年富力強的七八個壯小伙將沉重的棺材赤手提起。此時,會頭嘴里高聲地喊著:“兩邊平起,拉起來就走。”他話音未落,將棺材前面擺放著的一雙筷子和一只碗用菜刀麻利地砍個稀碎。
這種風俗習慣不知道沿襲了多少代。我斷章取義地認為之所以這樣做,是表示世間既然少了這個人,用過的的碗筷自然也一并讓它消失。
![]()
路奠禮之后開始發喪。抬喪的人每一班要十六個人,一路走下來,至少要兩班人馬。路途遠者,或者棺材笨重的,即使三班人馬都未必能撐得下來。特別是自從會頭報路:兩邊平起,拉起來就走。
孝子摔破老盆之后的第一段路,一定要身強力壯的人。因為無論出村的路程有多遠,中間是不能停留的。若停留在誰家門前,這是最惡毒的詛咒。試想誰能忍受好不殃的門前,突然置一口閃瞎眼的大棺材?
在這一帶,的確是最大的忌諱。但我聽朋友說,他曾到過一個地方。當地人出殯,每家都想讓棺材在門前停留一下,甚至將桌子橫在路中間,倒上茶水伺候。
這樣做預示著將來有官有財,特別是經商者,更是如此,預示著死利,是吉祥的象征。
話回正題:抬喪的人出了村好遠,報路的人才吆喝:“兩邊平落,邊靠大梁。”
這時候,抬喪的人就有喘息的機會。倘使路途遠了,他們早已累得氣喘吁吁。抬棺者停住,棺材是不能落地的。
換過人之后,人們又開始隨著報路人不停地提醒:下坡路陡,慢推慢游;前面有個崴腳坑,左邊慢走半步,右邊緊跟半步……浩浩蕩蕩的隊伍,隨著抑揚頓挫的聲音負重前行。
棺材到了墓地附近要快速到達,名曰:“搶穴”。即唯恐一些孤魂野鬼鳩占鵲巢,故而搶先一步。
![]()
時代變了,抬喪的壯觀景象漸行漸遠。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包括挖墓穴,再也沒有了那種莊重的儀式感。
接下來是封墳、圓墳。
圓墳都是最親的人前去。他們在墳前擺上供品,然后燒紙,痛哭。十幾年前,這種風俗習慣依然存在。哭是代表悲慟。悲慟來自于親情。
亡者的女兒最親,要哭;兒子自不必說,要哭;兒媳婦和閨女婿親與不親都要哭。哪怕是哭給人看。故曰:閨女哭得驚天動地,兒子哭得真心實意,閨女婿哭的是老叫驢放屁;兒媳婦哭的是心疼東西。
這時候,人們主要是看閨女的表現了。表現不好那可要貽人口實的。于是自從點燃火紙那一刻起就開始拿腔捏調地哭,直到哭得天昏地暗。任憑人去拉,都拉不起來。
現在的哭墳已經絕跡了。
其中在這一系列環節中大有學問。譬如待席時,娘家人是高客,此時,娘家人發話就是一言九鼎。如果此時發難事主,一點轍都沒有。
特別是舅老表,尋一個不是可以隨便拿捏。因此娘家的舅老表是硬老表,而作為姑媽家的老表是軟老表。所以戴孝時,孝子耳旁都墜著棉骨朵,這種扮裝寓意深刻,就是堵耳朵用的,什么話都充耳不聞。
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生存環境,在衍變過程中身體結構組織隨之變異是一個道理。
開席時專門有人為娘家人安排桌椅板凳。連碗筷都要用高檔的。
![]()
即使這樣,照樣有娘家人鬧事。當然,這里面各種原因都有。
三十幾年前,我親眼見過與我村相隔大約三四公里,太行堤河南岸一個村子里出喪之后,孝子將孝子往頭上纏了幾圈,穿著渾身是白的孝衣,手里拿著哀杖,怒吼著追趕舅老表的事情。可見那天他鬧得肯定不輕。
有初一就有十五。這種事情也能翻篇,一旦老人入土為安,姑老表人多勢眾,舅老表立馬歇菜,一點也硬不起來。甚至只有挨揍的份。現在人的思想都開放了,也變得文明了,鬧事的少了很多。即使這樣,娘家人還是接受最高的禮遇。
紅事擺席想一排子待完,可以隨意延伸到鄰里三家五院。白事就不同,一般是在自己院里院外,如果有公用空地也可以。
假如地方小,桌子擺得少,一排子不行就兩排,三排,反正困難沒有辦法多。好在農村里宅基地多,院子大,再加上院門口的路,一般夠用。張口容易合口難,幾乎沒有人借鄰居院子或院門口的。這和房分親疏沒有任何關系。
白事忌諱很多,能讓人千慮也必有一疏。我們這兒有一個人因病去世。適逢天氣炎熱,他的兒子身在外地,不能及時趕來。家人就用冰塊放在棺材里。
待將逝者遺體火化后,就將冰塊埋在了屋子后面。而他后面的住戶就找上門來,說對著他的大門不吉利,委婉地要求將冰塊移走。
那家人沒有生氣,趕忙取出來,埋在很遠很遠的地方。
其實,他們兩家關系非常好,是叔伯兄弟。在他兒子結婚時,他敞開后院,連雞窩都拆掉了。但這地方的人就忌諱白事上的事情。
即使參加葬禮的人也要有注意事項。需打聽清楚停車之處是不是近門,如果只是本家本族,還是以謹慎為要,一般到了地方自有人安排。
農村有一句土話:家家關世音。意思是誰家都會有某種事情發生。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會隨人的意志而改變。人們那種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迷信觀念,不知道會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
![]()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其中合乎科學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內容,必然要相沿成習,被人們保留下來,而那些封建迷信的內容或繁文縟節的程式,則終將被人們所遺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