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的當下,買賣行為廣泛存在,但其中也不乏隱藏著詐騙犯罪的風險。準確把握買賣詐騙罪的立案標準,對于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至關重要。下面通過具體案例來深入解讀買賣詐騙罪的立案標準。
甲長期從事電子產品銷售生意。乙公司因急需一批特定型號的電子產品,與甲洽談購買事宜。甲聲稱自己有穩定的貨源渠道,能按時足量供應貨物。雙方簽訂了買賣合同,乙公司按照約定支付了預付款。然而,甲根本沒有實際的貨源,收到預付款后便消失無蹤。乙公司發現被騙后報警。
在這個案例中,甲以虛構事實的方式,欺騙乙公司簽訂合同并獲取預付款,其行為涉嫌買賣詐騙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本案中甲騙取乙公司的預付款達到了一定數額標準,符合立案條件。這表明,在買賣活動中,若一方通過虛構貨源等關鍵事實,誘使對方簽訂合同并交付財物,造成對方財產損失,達到相應數額就構成買賣詐騙罪。
丙經營一家服裝批發店,對外宣稱有多個知名品牌服裝的代理權。丁服裝店聽聞后,與丙洽談進貨。丙向丁提供了看似正規的品牌授權文件等資料,丁服裝店信以為真,與丙簽訂了大量服裝買賣合同,并支付了貨款。但當丁服裝店收到貨物后,發現所謂的品牌服裝均為假冒偽劣產品。經調查,丙并無真實的品牌代理權,其提供的授權文件等資料均為偽造。
此案例中,丙假冒品牌進行服裝買賣,以欺騙手段與丁服裝店簽訂合同并騙取貨款。根據規定,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單位名義實施詐騙,詐騙所得歸單位所有,數額在五萬至二十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本案中丙的行為給丁服裝店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達到了立案標準。這體現出在買賣涉及品牌等關鍵要素時,若一方通過假冒品牌、偽造相關文件等手段欺騙對方簽訂合同并獲利,數額達到要求即構成買賣詐騙罪。
戊公司從事化工原料銷售。己工廠因生產需要購買一批化工原料,與戊公司溝通時,戊公司承諾所售化工原料質量完全符合己工廠生產要求,并提供了虛假的質量檢測報告。己工廠基于信任與戊公司簽訂合同并支付貨款。但使用該化工原料后,己工廠的生產出現嚴重問題,經專業檢測發現該化工原料質量遠不達標。
在這個案例里,戊公司通過虛假質量承諾及提供虛假檢測報告的方式,與己工廠簽訂合同并騙取貨款。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標準一般為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戊公司的行為導致己工廠遭受重大損失,其詐騙數額達到立案標準,構成買賣詐騙罪。這說明在買賣有質量要求的商品或原料時,一方若通過虛假質量承諾等欺騙手段簽訂合同并造成對方損失,達到相應數額則涉嫌買賣詐騙罪。
庚在二手車交易市場經營車輛買賣。辛欲購買一輛二手車,庚向辛推薦一輛外觀較新的車輛,并聲稱該車車況良好,無重大事故記錄。辛試駕后覺得滿意,便與庚簽訂購車合同并支付購車款。但辛在后續使用過程中發現車輛存在諸多嚴重質量問題,經專業鑒定,該車曾發生過重大事故且經過翻新以次充好。
此案例中,庚以次充好欺騙辛購買二手車,構成了買賣詐騙行為。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本案中庚的行為給辛造成了財產損失,其詐騙數額符合立案標準,構成買賣詐騙罪。這表明在二手車等特殊商品買賣中,若一方通過以次充好等欺騙手段交易,造成對方財產損失達到一定數額,就可能被認定為買賣詐騙罪。
綜合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買賣詐騙罪的立案標準主要圍繞詐騙數額展開。一般來說,個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在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單位詐騙數額在五萬至二十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同時,在判斷是否構成買賣詐騙罪時,關鍵要看行為人是否實施了欺騙行為,如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假冒品牌、虛假質量承諾、以次充好等,并且該欺騙行為與對方簽訂合同及交付財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導致對方遭受財產損失。只有準確把握這些立案標準,才能及時有效地打擊買賣詐騙犯罪行為,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交易環境。在實際生活和商業活動中,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應當保持警惕,仔細審查交易對方的資質、信譽等情況,避免陷入買賣詐騙陷阱。一旦發現可能存在詐騙行為,要及時收集證據并向公安機關報案,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