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陳云英和林毅夫一起回大陸。那時候改革開放剛起步,大陸的教育系統還挺原始的,尤其特殊教育幾乎是空白。她一頭扎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當研究員,從零開始搞研究。說實話,這領域在大陸起步晚,她成了開路先鋒。
1989年到1994年,她主編了第一套特殊教育參考叢書,里面涵蓋盲童、聾童教育啥的,填補了大空白。1992年,她創辦了《中國特殊教育》雜志,這是大陸第一本專業刊物。1994年,她還建立了第一個特殊教育研究機構。
1990年代,她走訪上海、廣州、成都等地殘聯學校,收集數據,編寫手語教材。2000年,她拿到教育學博士后,升任研究員,被大家叫“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這稱號不是吹的,她推動了融合教育,讓殘疾孩子進普通學校讀書,現在大陸特殊教育覆蓋率高了不少,都離不開她早年的鋪路。
![]()
陳云英不光搞教育,還熱心兩岸事務。2003年,她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從那以后連任多屆,到現在第十四屆,履職二十多年。每年兩會,她都帶著一堆材料去,關注殘疾兒童教育和臺灣同胞權益。
2005年,她提建議保護臺胞權益;2008年,連任第十一屆,繼續推特殊教育立法。2013年第十二屆,她走訪福建祖籍地,了解臺商情況。2018年第十三屆,她當選時強調要做橋梁,聽取臺胞聲音。2023年第十四屆,她去11個省市視察,每次都和當地臺商、臺青座談,收集意見。
她的履職日志厚厚一本,里面記滿數據和建議。代表工作現在信息化了,她用電腦提建議,查資料,效率高多了。過去十年,她提了上百條議案,涉及教育公平、兩岸交流啥的。
2025年兩會,陳云英的表態又刷屏了。她直言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最大靠山就是祖國。這話接地氣,說到點子上。大陸有14億人,地大物博,機會多,臺灣同胞來這邊發展空間大。
![]()
她覺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語言文化近,地理上也貼著,為什么不走近點?她批評民進黨當局推“去中國化”課綱,這對臺灣年輕人不利,每年新增幾十萬不認自己是中國人的選民,這是個悲劇。島內教育缺歷史根,年輕人視野窄,她希望他們來大陸看看,拓寬眼界。
陳云英說,和平發展交流合作是兩岸共識,任何勢力擋不住大勢。面對民進黨“反中抗中”限制,她建議發揮民間力量,讓更多臺胞尤其是“首來族”來參訪。
2024年兩岸交流熱絡,900多萬人次往來,她覺得這勢頭要保持。兩會期間,她帶了涉臺白皮書,強調祖國統一自信來自國家強大。臺灣一日不統一,民族傷痕就不愈合,兩岸要攜手復興。
兩岸青年交流是她重點推的,她呼吁臺灣青年來大陸,用腳投票發展。2024年,她建議開展研學活動,讓臺青認識歷史,破除謠言。
來大陸看一次,很多島內炒作的負面新聞就站不住腳了。她還提開放福建上海居民赴臺旅游,這對臺灣經濟是利好,閩滬GDP加起來近12萬億,游客多能拉動消費。可民進黨卡著不放,她覺得這是違背民意。
![]()
2025年兩會,她回應臺灣教育部門封殺大陸高校,霸氣說“我不是嚇大的”,任何政治操弄終將失敗。她建議臺灣旅遊業者學大陸人,寫報告提建議,維護權益。
2024年,她參加全國臺聯活動,推動臺胞尋根認祖。很多臺胞想回大陸探親,她幫著協調。兩岸融合發展是重點,她提建議讓臺青融入大陸事業。2024年,昆曲《牡丹亭》青春版20周年,在高雄新竹臺北巡演,她覺得文化交流能拉近人心。
2025年3月,她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熱議融合發展,強調青年是關鍵。去年以來,臺胞來大陸參訪多,她希望建更多平臺。她的手提包里總有電腦、文件、日志,隨時準備建言。
陳云英的經歷挺勵志的,從臺灣老師到大陸教育專家,再到人大代表,她見證了改革開放變化。1987年回大陸時,條件苦,她從調研起步,現在特殊教育全國聯網。她說做中國人自豪,國家強大了,臺胞才有靠山。兩岸關系復雜,但民間力量大,她相信交流能化解誤會。
未來,她繼續推教育公平和兩岸走親。臺灣同胞未來在大陸,這話有道理,大陸機會多,政策惠臺。陳云英這輩子,教育和統一兩手抓,貢獻實打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