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潛,潛入夜海》
作者:盧心遠
版本: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25年10月
捧入手中的這本裝幀別致、色彩獨特的《下潛,潛入夜海》,是年輕繪本藝術家盧心遠在中文世界出版的第三本自寫自畫的作品,另外兩本——《這里,那里》和《蟲蟲藝術家》,集中在2024年出版,前者的英文版(Here and There)榮獲2024年度《紐約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插畫童書,兩本書的中文版也在國內屢獲殊榮。在2024年的各種評選中,我忍不住半開玩笑地跟朋友們“抱怨”,這位藝術家一年同時推出兩本難得的佳作,也有點給評委出難題——到底該選哪一本呢?
這本《下潛,潛入夜海》其實是盧心遠在英國碩士畢業設計期間完成的處女作,英文版(Dive, Dive into the Night Sea)也是在2024年,由英國的沃克公司(出版《猜猜我有多愛你》的那家)出版,并且入選了2025年卡內基插畫獎的長名單。國外評論界對這本書的評價頗高,或稱其“巧妙的結構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使用灰調與深藍的靜謐色彩創造夜潛的神秘氛圍,令人難以抗拒”;或贊嘆它“如一座通往不可思議世界的逃生艙——一個激發驚奇與靈感的故事中的故事。一本魔法之書,一本特別的書,一本屬于每個人、每個地方的書”。這些贊譽凸顯了盧心遠在繪本領域的創造力與深厚潛力。
盧心遠在其博客中詳細介紹過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其靈感來自她自己真實的夜潛體驗,恰好她又剛接觸并準備鉆研干刻版畫(drypoint printing)技法。“不久前夜潛的記憶還未消散,我覺得干刻版畫很適合表現夜晚海洋中充滿了浮游生物的粗糲體感。”
然而,當她興沖沖完成了一套呈現夜晚海洋的干刻版畫,準備作為畢業設計作品提交時,導師卻告訴她,需要做成一整本書!這在最初可能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難題,但當她準備了大量資料并反復琢磨多日之后,書名與作為主線的句子,似乎就自動跳了出來:“Dive, dive, dive into the night sea. Dive into the inky depth.”(可直譯為:下潛、下潛,潛入夜海。潛入那墨色深沉。)整本書的結構也呼之欲出了。
這本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其獨特而巧妙的書籍設計。它采用了垂直翻頁的非常規形式,從上向下翻頁正好模擬了潛水員下潛的身體動作與視角變化,讓讀者在翻閱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下潛的沉浸式體驗。書籍內容也經過精心安排,實際上分為兩大板塊:一部分是潛水員視角的身心體驗,通過極為簡短、優美的詩句表達,創造出寧靜而深邃的情感氛圍;另一部分則提供了精確、引人入勝的海底生物知識點,豐富的細節讓讀者感受到非虛構類科普讀物的嚴謹與樂趣。這種敘事與科普的巧妙融合,使整本書在知識性和藝術感之間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滿足好奇心旺盛的兒童,也能令成人讀者沉醉其中,產生夢幻般的視覺體驗。
![]()
《下潛,潛入夜海》圖書實拍。
實際上,在兒童繪本中,以暗色為主色調往往并不討喜,所以多少是有些冒險的。但這本以深藍、灰黑為主基調的作品,卻通過頗有章法且富有節奏感的表現手法,精妙還原了夜海的環境,也讓暗色調既可觸又可愛。比方說,開篇是明亮的海面和小船,隨著每一頁下翻,光線逐漸減弱,潛水者從明亮月夜跳入水中,穿過表層的魚群,進入黑暗的深淵。每一頁都是一次深潛,每一次翻動,讀者都更深入一層。畫面中大量使用了密織般的紋理,給人一種海水流動、波光暗涌的質感。而光亮,僅由潛水員手電筒的一束黃色微光撐起。這束光在黑暗中如同生命的指引,所到之處,魚兒、珊瑚、浮游生物、抹香鯨浮現,仿佛是被光喚醒。光在這里,不只是物理現象,而成了希望、召喚與生命感知的喻象。
書中的翻翻頁設計也非常巧妙。翻頁并不在固定的位置,而且翻蓋頁的形狀也似乎有點隨機。但仔細琢磨之下,你就會發現藝術家別具匠心,翻頁處往往是黃光照射之處(或相對應之處),而翻蓋頁的形狀往往與該頁所要呈現的海底生物相關,那些微妙的變化時時能帶來驚喜。我相信,小讀者會從這種奇妙的“翻翻”中獲得不少樂趣,以便平衡讀到科普知識點時可能體驗到的某種“嚴肅感”。說實話,那些知識點多少還有些冷僻,但也恰好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借助這些巧妙的設計,這本書用極致克制的語言和色彩,創造了極度豐富的感官體驗,用一束光,引導讀者在黑暗中發現隱藏的生命奇觀。
![]()
《下潛,潛入夜海》圖書實拍。
盧心遠目前已出版的三本自寫自畫的作品,都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巧思。比如,在《這里,那里》中,她采用折頁與對稱結構來表達空間的差異、文化的異同,而兩位主人公最終在中間的跨頁相逢;在《蟲蟲藝術家》中,她在“獨幅版畫”的基礎上,輔以各種挖孔、模切的手法,成功模擬自然界蟲子啃葉子的各種形態。在這本呈現夜潛的作品中,她又探索并嘗試“干刻版畫”這一傳統印刷技法,輔以上下翻頁與翻翻頁的設計。事實證明,那種帶有毛刺、模糊而溫暖的版畫風格,非常適合呈現深海夜潛的獨特氛圍,翻頁設計也十分貼合深潛探索的活動。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技法的選擇上表現出敏銳的藝術直覺,成功將夜潛體驗中水流的柔軟、光線的朦朧、生命若隱若現的神秘感生動地表現出來。將所采用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所要表現的內容,近乎完美地融合,這是盧心遠給我帶來的強烈印象。
![]()
“干刻版畫”的制作中。圖片由盧心遠提供。
不過,更為有趣的是,這部作品還帶給我一些有點意外的聯想。比如,在詩意方面的聯想。書中反復出現的句子“向下,下潛,潛入夜晚的海……”,會讓我忍不住聯想起威爾士詩人狄蘭·托馬斯的那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在電影《星際穿越》中,這首詩曾有令人印象極深的引用,尤其是最后那句“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怒斥、怒斥那光明的消歇),在節奏與意境上與“Dive, dive into the night sea”都很搭。前者是對抗死亡的詠嘆,尤其是對“光”的消逝的不甘與抗爭;而后者沒有選擇用“憤怒”對抗黑暗,而是用好奇、敏感、勇氣去主動進入黑暗、親近黑暗。繪本藝術家選擇擁抱黑暗中的生命力,轉向了更東方式、柔性卻同樣勇敢的態度,深入、感知、連接。
![]()
版畫原稿。圖片由盧心遠提供。
讀到臨近尾聲時,“夜晚的海洋 / 真像是個裝著夢的世界。/ 不過 / 時間到了,/ 我該游出這片夢了。” 英文版是“The world of the night / sea is like a beautiful dream. / But the time has come for me to leave.”。這又讓我不禁聯想起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雪晚林邊歇馬》,末尾那幾句,“但是我已經有約在先,/ 還要趕多少路才安眠……”(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沉浸在靜謐、神秘、夢幻般的大自然美景中,人是可以被催眠的,但沉醉于其中的旅者,突然意識到,仍有責任、承諾與旅途要繼續,于是,繼續趕路,或者浮出水面。
這種沉醉于深海中的癡迷,也讓我想起多年前看過許多遍的法國電影《碧海情深》,片中的主人公雅克最終在深潛中找到了比陸地更強烈的歸屬感——海底如夢似幻、海豚如親人,來自海底的召喚是某種近乎原始的情感維度,充滿了詩意的喻像。但繪本中的深潛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還是感到非常開心、相當釋然,回到現實的選擇與保留童話夢境的選擇,并不沖突。
類似這樣的聯想,顯然不屬于兒童讀者閱讀反應的特征,但我想,這并不妨礙他們在閱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我認為,盧心遠的繪本作品(并不限于這一本)能輕松跨越兒童與成人讀者的界限,恰恰是她獨特與難得之處,并不能因為成年讀者多了一些聯想就判定其少了“兒童性”。
就以這本《下潛,潛入夜海》而言,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巧妙的書籍結構和深邃的情感探索,確實可以吸引3~99歲的讀者。幼兒可以通過互動翻頁的形式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奇,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繼續在翻翻頁中探究相關的海洋生物知識。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可以極大地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同時也可能大大減弱他們對黑暗的恐懼感。而對成年讀者來說,這本書則可能提供一種富有詩意的哲思,借助對夜海深潛的感受,鼓勵他們直面自身的恐懼,重新審視和擁抱未知的世界。
正如書中所展示的那種勇氣與智慧——與其畏懼黑暗,不如深潛其中,去探尋生命潛藏的奇跡與無盡的可能。
撰文/阿甲
編輯/王銘博
校對/柳寶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