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中部沙欣沙爾機場的跑道上,一架涂著伊朗國旗元素的貨運機緩緩加速,最終沖上藍天。
這不是哪國進口的機型,而是伊朗花了15年自研的“西莫爾”,以波斯神話里的神鳥命名,如今正式進入試飛階段。
![]()
國防部和交通部的副部長都到場見證,這場試飛在伊朗國內的關注度,不亞于一場重要的體育賽事。
能順利啟動試飛,這架飛機得闖過不少關。
伊朗民航組織早就明確了要求,它得在各種復雜條件下飛夠100小時。
高溫沙漠、高海拔山區、突發惡劣天氣都得試過,只有全部達標,才能拿到最終的航空運營許可。
![]()
這種嚴苛測試放在任何一款新機型上都正常,但對長期被制裁的伊朗來說,每一次測試都意味著對自研技術的終極檢驗。
15年熬出來的自主機型,性能藏著巧思
“西莫爾”的底子其實挺扎實。
它搭載了兩臺2500馬力的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能到21.5噸,一次能裝6噸貨物,最遠能飛3900公里。
![]()
這個數據看著中規中矩,但要知道,它是為伊朗的地理和氣候量身定做的。
伊朗境內有沙漠有山地,氣候差異極大,這架飛機就能適應這種復雜環境,不管是偏遠地區的物資運輸,還是緊急醫療物資調配,它都能扛下來。
本來想查查它的研發細節,后來發現這背后全是“被逼出來”的堅持。
早在2022年5月,它就完成了高速滑行測試,2023年實現首飛,直到現在才進入正式試飛階段。
![]()
15年的研發周期,比很多國家同類機型都長。
民航組織負責人說,有了這架飛機,伊朗就躋身全球不到20個能自主設計制造飛機的國家之列。
這個“俱樂部”的門檻可不低,伊朗能擠進去,全靠在制裁中一點一點攢下的技術。
關于“西莫爾”的設計,業內還有些小爭議。
![]()
有人說它是照著伊朗和烏克蘭合作的IrAn-140改的,而IrAn-140又源自安東諾夫An-140。
但伊朗前民航官員不認可這個說法,強調“西莫爾”的機身設計和發動機都做了重新優化,算是一款全新型號。
我覺得不管最初的藍本是什么,能結合自身需求做深度改進,還實現了大半零部件的國產化,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畢竟在被封鎖的環境里,想拿到現成的技術支持,簡直比登天還難。
![]()
制裁逼出的工業韌性,軍民兩用有門道
“西莫爾”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它的國產化水平。
核心部件基本都是伊朗自研的,零部件國產化率超過八成。
別小看這個比例,航空制造是個系統工程,一個小零件的誤差都可能影響整機安全。
![]()
伊朗的工程師們硬是靠著逆向研發和自主創新,把發動機、航電系統這些關鍵技術都啃了下來。
這一切的背后,都是制裁帶來的倒逼。
長期以來,伊朗買不到新飛機,連零部件進口都受限制。
無奈之下,本國的航空工程師只能從修飛機、改飛機開始,慢慢積累經驗,最后硬生生走出了自主研發的路子。
![]()
“西莫爾”不是孤例,這些年伊朗在飛機制造和維修領域一直有進步,只是這款貨運機把這種進步集中展現了出來。
它的用途還不止于民用貨運。
伊朗軍方人士透露,“西莫爾”加入后,陸軍和海軍的戰術運輸能力會明顯提升。
不管是人員調動還是裝備投送,都能在全國范圍內快速完成,這對國防安全來說太重要了。
![]()
而且它本身就適合執行緊急任務,以后遇到自然災害或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物資和救援人員都能靠它快速轉運。
更有意思的是,伊朗官方還有個長遠計劃,未來要把“西莫爾”改裝成短程支線客機。
這樣一來,它的民用價值就被進一步放大了。
伊朗國內不少中小城市之間的航線還不夠完善,改裝后的客機正好能填補這個空白,讓民眾出行更方便。
![]()
如此看來,這架飛機從設計之初就考慮了多功能性,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毫無疑問,“西莫爾”的試飛不只是一架飛機的“首秀”,更是伊朗工業體系的一次實力展示。
15年的研發歷程,見證了這個國家在技術封鎖下的堅持。
它或許不是全球最先進的貨運機,但對伊朗來說,卻是最實用、最靠譜的選擇。
![]()
從高速滑行到正式試飛,從貨運功能到軍民兩用,再到未來的客機改裝,“西莫爾”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
它的成功,給那些同樣面臨技術封鎖的國家提供了一個參考:自主研發雖然難,但只要堅持下去,總能看到希望。
制裁或許能擋住進口的路,卻擋不住一個國家追求技術自立的決心。
這只來自波斯的“神鳥”,未來還會帶來哪些驚喜,值得讓人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