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鹽生產起源于春秋,發展于漢唐,振興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兩千多年來,淮鹽稅賦是歷朝歷代財政的重要支撐。
這種產自江淮大地的 “白金”,不僅推動四千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更加拓寬了輝煌的中華文脈。
據新近出版的《淮鹽畫傳》,明清之際,古老多彩的兩淮鹽業,給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江蘇大地上滋生了大批 “咸” 味十足的文學巨著。
鹽為“百味之祖”“國之大寶”,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物資,早就進入了文學書寫。
據揚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定勇教授介紹,今人匯集中國歷代鹽文學作品,收錄古今詩詞文賦近一千五百篇。
淮鹽在唐代常被稱作“吳鹽”,這一稱呼源自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最早就在此推行鹽業生產的歷史。
李白寫“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用酸甜楊梅搭配皎潔淮鹽以下酒,勾勒出飲酒賞味的雅致場景;
杜甫嘆“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亂局中鹽運不至、民生艱困,于一粒鹽中寫盡天下蒼生;
白居易則在《鹽商婦》中另辟視角,通過“鹽商婦,有幸嫁鹽商,終朝美飯食,終歲好衣裳”的直白敘述,寫一個揚州平民人家女兒,嫁給鹽商后,一下子從糠籮跳進米籮,成為貴婦人,讓這首詩成為反映當時社會階層差異的生動史料。
自古以來,鹽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對文學藝術起到支撐性作用。
據《淮鹽畫傳》,明清時期,聚集在兩淮的鹽商,不僅是財富的擁有者,還通過資助文人、興辦書院、收藏典籍、舉辦雅集等方式,積極扮演文化“贊助商”的角色。他們用雄厚的商業資本,搭建起文人交流的平臺,讓江淮地區的崇文之風愈發濃厚。
![]()
明代“公安三袁”之一的袁中道困頓之際,正是因為鹽商慷慨解囊,才得以“買姬復買居,且作廣陵客”,在揚州擁有了安心創作的環境;清代桐城派鼻祖方苞,常與淮安鹽商交往,參與詩文聚會,留下不少佳作。
鹽商們熱衷于在私家園林舉辦詩文之會,“詩成即發刻,三日內尚可改易重刻,出日遍送城中”,形成了高效的文學傳播氛圍,甚至吸引了趙翼這樣的名家前來赴宴題詩。
兩淮鹽商追求書畫,重金購買,書畫一到揚州就值錢,“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開創了以書畫尺寸大小論價的先例。
除了資助文人與舉辦聚會,鹽商還熱衷于藏書與學術支持,如徽商易諧在揚州修筑抱山堂延攬名士,推動了“揚州學派”的興起。
![]()
受這種崇文風氣影響,鹽商子弟也積極投身科舉,清代兩淮鹽商子弟中進士者有85人,中舉者116 人,“邗上時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學詩翁” 的詩句,正是當時景象的真實寫照。
明清時期,兩淮鹽業深刻影響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多小說都帶上了“淮鹽”的色彩,明代四大奇書都有相關的情節。
《三國演義》中,孟獲倚仗鹽井、銀礦,盤踞銀坑洞;征西將軍鄧艾駐扎隴西,提出“煮鹽興冶”的戰略;
《水滸傳》中,李俊、李立兄弟在潯陽江邊專販私鹽;
《金瓶梅》中,西門慶勾結喬皇親,賄賂兩淮巡鹽蔡京,提前領到鹽引,得以順利支鹽,是明代中期開中法的真實寫照;
《西游記》中,美猴王飄洋過海尋仙道,見海邊有人淘鹽,其他章回小說也不乏鹽業描寫;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則以“揚州種鹽”為鹽商的固定格式,突出反映了明代私鹽泛濫、鹽民逃亡等社會問題,其中著名的形象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鹽商孫富,成為為富不仁的代表。
![]()
種種人物角色與故事情節,都顯示小說作者對鹽業生產與鹽務運作十分熟悉。《淮鹽畫傳》中說,像四大名著這樣的巔峰之作的作者,每一位都與淮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淮安既是淮鹽的重要產地,又是運銷樞紐。吳承恩居住的河下鎮,是鹽商聚居的商埠,他還有親戚在連云港云臺山區經營鹽業,探親時看到鹽田成片、人們挖蛤淘鹽的場景,聽說了石猴出世之類的傳說,靈感直接拉滿。
《水滸傳》的主角原型張士誠,本是泰州白駒鹽場(今大豐)的鹽民,施耐庵曾與張士誠同師求學,親眼見過鹽民起義的場面,還一度做過張士誠的軍師,所以《水滸傳》里的故事、方言、習俗都帶著咸味,說大豐鹽場是《水滸傳》的靈感源泉并不過分!
![]()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重要資助者糜竺,本是連云港云臺山關里村的鹽商巨富,劉備兵敗下邳時,糜竺不僅把妹妹糜英嫁給劉備,還以鹽場資產資助劉備重振軍威,20世紀80年代當地出土的“糜竺井” 井圈、煮鹽盤鐵等文物,印證了這段歷史。
最后說一說《紅樓夢》。這部封建豪門圖鑒簡直是曹家與淮鹽的“紀錄片”!
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中把《紅樓夢》與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相提并論,還說他把《紅樓夢》當歷史來讀。
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四次被康熙欽點任兩淮巡鹽御史,每年僅獲取淮鹽商人供奉的“羨銀”外快就高達五六十萬兩,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形容其家資雄厚時寫道:“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康熙六次南巡,曹寅在江寧織造府接駕并陪同其后四次南巡,并在康熙第五次南巡前督促修建行宮、勤勞監工。正如《紅樓夢》第十六回趙嬤嬤所說:“咱們賈府正在姑蘇揚州一帶……只預備接駕一次,把銀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也不過是拿著皇帝家的銀子往皇帝身上使罷了”。
![]()
林黛玉父親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欽點出為巡鹽御史”。清朝有巡鹽御史,這個御史的官銜并沒有定品,由于他管轄的都轉鹽運使已是從三品,在三品之上是理所當然。賈寶玉父親賈政的官職是工部員外郎,從五品,官階低于林如海,所以,第十九回中,賈寶玉戲謔林黛玉“鹽課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要不是表兄妹的關系,工部員外郎的公子賈寶玉是不敢在兩淮巡鹽御史千金林小姐面前造次的。
![]()
第七十四回中,寧國府賈寶玉的堂嫂尤氏因丫頭入畫私有“一副玉帶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襪等物”,對惜春說:“實是你哥哥賞他哥哥的,只不該私自傳送,如今官鹽變成了私鹽了。”在古代制售私鹽是一項嚴重的罪行,這就有了《紅樓夢》中用“私鹽”一詞來比照賈府丫環私有男性物品的嚴重性。
據《淮鹽畫傳》,除了四大名著,《鏡花緣》《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說也深深打上了淮鹽的烙印。
《鏡花緣》作者李汝珍曾隨任板浦鹽場鹽課司大使的兄長在鹽區居住,書中描繪鹽商奢華宴席,“想著方兒變著樣兒在飲食用功”“其肴不辨味之好丑,惟以價貴為尊”,這些辛辣的諷刺,并不是隨意杜撰,而是源自他的親身經歷。
在王定勇看來,這時期反映兩淮鹽業最為全面的小說,是由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出資刻印的《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形象地展示了淮鹽的鹽官體系,完整地反映了淮鹽運銷的各個環節,生動地描繪了鹽商眾生相。
淮鹽以揚州為中心,鹽典沿長江、運河鋪開龐大的銷售網絡。小說描寫有名姓的鹽商十多個,他們都好風雅,喜與文人交往。其中以萬雪齋最為生動,他頭戴方巾,作文士打扮,反映了他們力圖向獲得傳統認定的儒士階層靠近。
諸多明清小說從民間的視角反映明代鹽政影響下的社會百態,反映出明代市民階層對鹽政問題的看法,既豐富了文學的題材,也拓寬了文學的視野。
從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撐,到詩詞中的味覺符號,再到滋養文化的肥沃土壤,淮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了明清文學的黃金時代,這些“咸”味十足的故事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更成為淮鹽文化最生動最珍貴的記錄。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劉靜妍 文/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