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十年穩居全球第一,首批規模化裝車的動力電池正集中步入退役階段,一個千億級別的回收市場加速開啟。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回收量已突破30萬噸,對應市場規模高達480億元,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退役的動力電池并非“一廢了之”,而是依據其健康狀態,分流至“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兩條路徑,在對性能要求稍低的場景中繼續發揮余熱,或被提取為鋰、鈷、鎳等珍貴的金屬原料,重新回歸產業鏈,堪稱一座巨大的“城市礦山”。
為摸清動力電池退役后的回收生態,新京報貝殼財經推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調查報告》,盡管市場藍圖令人振奮,但眼下電池“歸途”仍面臨回收渠道混亂、關鍵金屬價格波動、技術迭代迅速、企業盈利困難等多重挑戰。本報告基于采訪調研、行業圓桌對話及產業數據分析,旨在全面呈現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現狀、困境與未來破局之路。
一、市場調查
回收渠道亂,三大難題待解
一塊動力電池的壽命是多長?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介紹,絕大多數車企為動力電池提供的質保期是8年或15萬公里,在這個期限內,電池容量衰減到額定容量的70%或80%以下,廠家會負責維修或更換。當電池容量衰減到80%以下,不再適合作為汽車動力電池時,它就迎來“第一次生命”的結束,這些電池可以被回收。
綜合一線走訪與多方訪談,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當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主要面臨以下三大堵點:
1.正規渠道回收難,大量電池被“小作坊”截流
調查發現,盡管一個千億級的市場正加速開啟,但實際回收環節亂象頻現,正規回收企業普遍面臨“無米下炊”的窘境,大量分散的“小作坊”在搶購廢舊電池時能開出比正規企業高出10%至15%的價格,導致“價高者得”的無序競爭大行其道。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王德闖指出,這種成本倒掛的扭曲現象,使得正規軍們在回收戰場上步履維艱。
2.碳酸鋰價格“過山車”,沖擊行業盈利模式
動力電池回收的價值與碳酸鋰等金屬價格緊密捆綁。回顧2022年末,碳酸鋰價格一度飆升至60萬元/噸的頂點,巨大的利潤空間曾吸引大量投機者涌入。然而好景不長,其價格隨后一路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已跌至7萬-8萬元/噸的區間。
在調查中,有企業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感嘆,行情好時做回收簡直是“搶錢”,而當價格跌入低谷,“回收再賣出去也賺不了幾個錢,很多人都撤了”。
一位來自華北地區的線上回收商稱,目前大品牌的電池包回收價相對較高,而其他小品牌則較低。
這種劇烈的價格波動使得企業庫存價值大幅縮水,萬創投行研究院院長段志強指出,碳酸鋰價格暴跌直接導致企業面臨高額存貨減值,資金鏈承受著巨大壓力。
3.電池技術快速迭代,回收工藝與設備面臨挑戰
面向未來的技術焦慮也為行業蒙上了一層陰影。電池技術本身并非一成不變,產業的升級正倒逼回收技術持續創新。恒創睿能相關負責人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隨著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半固態乃至全固態電池逐步走向市場,企業現有的那套基于液態電解液電池的拆解工藝、破碎技術和專用機器,很可能將不再完全適用。這意味著,回收企業若不能提前布局,針對新型電池開發如固態電解質安全分離等特殊工藝,當下投入巨資建設的產線在不久后可能面臨淘汰風險。
除此之外,潛藏的安全與環境隱患更是不容忽視的“灰犀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表示,由于處理流程不正規、技術水平低,“黑作坊”處理電池時更容易產生安全事故和污染問題。
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時帥指出,小作坊的暴力拆解不僅極易引發火災爆炸,其不規范回收更會導致鋰、鈷、錳等稀有金屬資源的浪費,而將質量不明的退役電池簡單重組后,流入兩輪、三輪低速電動車市場,則埋下了巨大的公共安全隱患。真鋰研究的墨柯進一步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報廢電池可能正被小作坊隨意堆放,其最終流向成謎,如同散落在環境中的“定時炸彈”。
二、行業展望
盈利模式待跑通
動力電池回收不僅是應對其退役的必然選擇,更是一個兼具巨大環保意義與經濟價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盡管當前行業面臨著盈利困境、渠道混亂等挑戰,但在政策持續完善、技術不斷進步、市場基數穩步擴大的三重驅動下,這條千億賽道正展現出火熱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投資潛力。隨著產業生態的日益成熟和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健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有望迎來更加規范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新階段。
1.退役電池的“第二生命”: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
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逐步規模化退役的到來,一個千億級的回收市場正加速開啟。退役電池并非“一廢了之”,而是依據健康狀態,分流至“梯次利用”與“再生利用”兩條路徑,在對性能要求稍低的場景中發揮余熱,或被提取為珍貴的金屬原料,重新回歸產業鏈。這是一門千億規模的生意,也是對“城市礦山”的戰略開發。
路徑一:梯次利用
具體而言,對于容量保持在60%至80%的健康電芯,回收企業會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測、精細的拆解和科學的重組,然后應用于低速電動車、市政路燈、儲能基站或外賣、快遞的電瓶車等場景。一位電池回收企業負責人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一箱不新鮮的水果,需要打開仔細挑選,好的果子還能利用。這些梯次利用產品的成本通常比全新電池低50%左右,兼具經濟性與環保價值。
路徑二:再生利用
對于在檢測中容量過低、健康狀況不佳的電芯,它們將被送入破碎生產線,通過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方法進行提純,將其中的鎳、鈷、鋰、錳等有價金屬還原成碳酸鋰等電池級原材料,再銷售給電池制造廠商。例如,行業領先的邦普循環公司,其定向循環技術可實現鎳、鈷、錳回收率高達99.6%,鋰回收率達96.5%。
2.企業生存現狀:盈利困局與成本之痛
10月28日,億緯鋰能ESG雙碳部總監石昌毅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透露,當前回收行業普遍面臨投入產出失衡的嚴峻挑戰。他坦言:“產品生產成本長期高于售價,導致行業整體處于虧損狀態。”這一困境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市場競爭激烈,采購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白名單企業未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大量廢舊電池流向不合規渠道,使得合規企業難以獲得穩定貨源。
石昌毅進一步剖析了不同業務模式的盈利狀況:“目前,梯次利用行業通過拆解電池包并銷售拆解后的電芯仍有一定盈利空間;而再生利用從采購廢舊電池到生產出成品,尚未實現穩定盈利。”他指出,再生利用環節難以盈利的核心原因在于廢舊電池采購成本高企,且鎳、鈷、鋰等金屬價格波動較大。“只有金屬價格長期保持穩定,再生利用環節才有可能實現盈利。”這番表述道出了當前回收企業普遍面臨的生存壓力。
3.產業生態:環環相扣的閉環產業鏈
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生態鏈涉及電池來源方、回收與渠道方、處理與再生利用方以及最終的產品與應用方。
電池來源主要包括整車制造商,如比亞迪、上汽;電池生產商,如國軒高科、欣旺達;終端消費者和報廢汽車拆解企業。
回收與渠道環節則由格林美、天奇股份等專業回收企業主導,它們也常與整車廠、電池廠合作。
處理與再生利用方的代表企業如華友鈷業、杉杉股份、贛鋒鋰業等,負責將廢舊電池轉化為再生材料,最終反哺給電池制造商,形成閉環。
4.市場規模:千億賽道正加速開啟
基于明確的數據預測,動力電池回收市場正展現出驚人的增長潛力。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自2016年起飛速增長,絕大多數車企為動力電池提供的質保期是8年或15萬公里,首批大規模裝車的電池正陸續進入退役期。預測顯示,2025年退役量預計達82萬噸,到2028年將超過400萬噸,行業產值有望突破2800億元。至2030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千億元。
總體而言,動力電池回收不僅是應對其退役的必然選擇,更是一個兼具巨大環保意義與經濟價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政策、技術和市場的三重驅動下,這條千億賽道正展現出火熱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投資潛力。
三、路徑探討
多維度破局,構建可持續回收生態
面對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重重挑戰,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及科研機構正在從多個維度積極探索破局之道,共同推動構建規范化、規模化、高效化的可持續回收生態體系。
1.政策法規維度:完善標準與強化監管并重
在政策與標準建設方面,我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標準框架。截至目前,已發布相關國家標準22項,近期市場監管總局又批準發布了《廢棄電池化學品回收利用評價技術規范》《廢棄電池化學品處理處置術語》等五項國家標準,進一步健全了標準體系。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強調:“首先要規范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其次整車企業也需關注電池全生命周期,對‘退役’電池負責任。”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面正在從單純的標準制定向強化執行轉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建議,應研究制定梯次利用電池產品管理機制,同時加快相關標準修訂,為行業提供更明確的操作指引。
2.企業戰略維度:多元化布局與精細化運營協同
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頭部企業正在通過多種路徑提升市場競爭力。石昌毅表示,該公司未來在回收領域的重點將放在“拓展電池回收渠道、保障循環回收料的穩定供應,同時加強電池包拆解與再制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行業龍頭如格林美、金晟新能等則通過資本市場尋求突破,積極籌劃上市融資,以增強資本實力抵御風險。與此同時,不同規模的企業也在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大型企業側重全產業鏈布局,中型企業專注特定技術領域突破,小型企業則依托區域優勢建立本地化回收網絡。
3.技術革新維度:數字化管理與前沿技術雙輪驅動
在技術與管理創新層面,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萬創投行研究院院長段志強認為,“實現從經銷商回收、電池入庫、檢測分類到最終產品出貨的全流程數字化、信息化管理,進行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這能讓企業管理更加現代化,也更能抵御風險。”與此同時,企業正在為未來的技術迭代做好充分準備。
恒創睿能負責人指出,針對半固態、全固態電池等新一代技術,企業需要“提前布局,進行相應的技術研發和設備革新,比如開發針對固態電解質安全分離的特殊工藝,引入AI視覺識別系統來精準判斷新型電池的內部狀態等”。
4.商業模式維度:探索可持續的盈利路徑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行業正在從單純的回收加工向價值鏈整合方向演進。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時帥建議,通過“整車-零部件-回收”一體化布局,實現產業閉環,從而保障原材料供應、控制成本。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德闖則預測,未來行業將“朝著產業集群的形式建設推廣”,通過產業鏈協同效應提升整體盈利能力。此外,一些企業開始在梯次利用領域開拓新的應用場景,如分布式儲能、后備電源等,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5.規模效應維度:期待臨界點后的良性循環
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化值得期待。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對此持樂觀態度:“回收基數擴大,回收成本會降低,經濟性也會不斷改善。”
高工鋰電分析指出,未來鋰電池回收市場在“法規與標準逐步完善、主管部門的監管更嚴格、企業本身技術進步及實際使用場景落地后”,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盈利能力會得到改善且趨于穩定。王德闖進一步預測,“隨著2027年實行準入制后,政策逐漸規范,行業發展會越來越好,供需會逐步平衡。”
6.國際合作維度:融入全球綠色供應鏈體系
在全球視野下,動力電池回收正在成為全球綠色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昌毅透露,億緯鋰能正在“拓展海外進口黑粉用于濕法生產”,這表明中國回收企業已經開始整合國際資源。同時,隨著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等國際標準的實施,中國動力電池回收企業需要更快適應國際規則,在全球循環經濟中尋找新的定位和機遇。
通過以上六個維度的系統推進,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有望逐步突破當前的發展瓶頸,真正實現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健康轉型,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四、產業圖譜
千億“城市礦山”如何掘金?
![]()
結語
動力電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綠色循環發展的關鍵一環,也是對“城市礦山”進行戰略開發的重要路徑。當前,行業雖身處“黎明前的黑暗”,面臨渠道、價格、技術、盈利等多重考驗,但政策的持續完善、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市場基數的逐步擴大,正共同推動著行業走向規范化與規模化。
唯有通過全產業鏈的協同努力——政策強力引導、企業誠信負責、技術持續創新——才能打通退役電池回收的“最后一公里”,讓這座千億級的“城市礦山”真正被掘金,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行穩致遠,實現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的雙贏。
出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智能制造報道部
監制 蘇曼麗
策劃 廖愛玲
統籌 林子
記者 林子 王琳琳
編輯 楊娟娟
美編 師春雷
校對 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