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焦點集中于紅軍城,據悉普京已下令俄軍11月中旬前拿下這座圍攻一年多的重鎮。這一指令源于俄軍對長期消耗的耐心耗盡,更旨在通過關鍵突破扭轉戰局。目前俄軍已控制城區70%土地,通過分割包圍使其孤立,并在波克羅夫斯克、米爾諾格勒切斷烏軍補給線,決戰進入倒計時。
![]()
俄軍未貿然強攻,而是規劃清晰:優先掃清外圍支撐點,從東、南、西構建半包圍圈將紅軍城變為孤島。其間精準打擊T0515、T0516等關鍵公路,徹底切斷烏軍補給命脈,使其喪失反擊能力,只能依托工事被動防御。這種“先斷糧、再圍殲”的戰術,既減少傷亡又為總攻奠基。
隨著包圍圈收緊,烏軍補給已從“局部困難”升級為“體系性癱瘓”。烏軍嘗試“夜間車隊+田間小路”運輸物資,卻遭俄軍無人機與“支索-3”電子戰系統精準打擊,10月以來已有127支補給車隊被摧毀。指揮層面更顯混亂,前線與基輔通信被壓制,增援命令難傳達且常遭伏擊,甚至出現精銳部隊拒絕執行增援命令的情況。
形成穩固包圍后,俄軍針對礦井、地道內的烏軍實施殲滅戰:無人機24小時偵察,發現目標后調用“郁金香”重炮炸開工事缺口,投擲溫壓彈毀滅性打擊,最后由特種兵清剿。這套“偵察-炮擊-清剿”流程,讓依托地下工事的烏軍毫無對策。
![]()
被圍的5000至上萬烏軍組織過至少5次突圍均失敗。烏軍采用“尖刀小組集中火力破口”戰術,但在俄軍無人機與特種兵監視下均被預判。俄軍通過無人機鎖定目標后調度炮兵打擊,烏軍突圍力量損失慘重。普京更邀請美西方及烏記者觀摩戰場,瓦解烏軍意志,近期烏軍每周傷亡超萬人,戰局呈一邊倒。
軍事打擊同步,俄軍展開“傳統+現代”立體化勸降:出動飛機拋撒傳單,傳單由心理學家與前線軍人聯合設計,直擊恐懼、思鄉等心理弱點,部分仿外國鈔票樣式吸引拾取,并結合節日更新主題;炮彈、火箭炮、無人機也用于投放,實現全方位覆蓋。
現代技術提升勸降效率:設立“伏爾加”投降頻率,烏軍可通過對講機呼叫;傳單印二維碼鏈接投降指引頻道;“支索-3”系統壓制烏軍通信并發送勸降短信。俄軍還公布戰俘營生活視頻消除烏軍顧慮,展現善待戰俘的承諾。
勸降成效顯著,已從“零星投降”轉向“小股成建制投降”,近期就有一個加強排烏軍集體投降。更關鍵的是勸降與軍事打擊形成協同:拋撒傳單后48-72小時內,俄軍會精準打擊烏軍殘余節點,形成“施壓-震懾-投降窗口”的節奏,使勸降從被動變主動。
![]()
美西方對烏支持遇“意愿與能力”雙重瓶頸:美國援助法案在國會受阻,歐洲多國因能源與通脹壓力對輸武態度謹慎。即便有援助意愿,紅軍城“包圍圈閉環”也使援助難落地,無人機空投成功率不足15%且多被截獲。美西方陷入兩難,僅能指責俄軍“違反人道”造勢,無實質干預手段。
綜合判斷,俄軍11月中旬前拿下紅軍城概率極高:一是包圍圈實現“火力全覆蓋”,缺口工事持續受損;二是勸降成果擴大,成建制投降瓦解防御;三是預備隊到位,避免攻堅疲勞。紅軍城陷落將產生連鎖影響:俄可復制“勸降模式”;烏失去東部防線,周邊壓力陡增;美西方或更積極推動談判。
從宏觀視角看,紅軍城戰局不僅是軍事決戰,更是俄烏沖突從“軍事攻堅主導”向“軍事與政治博弈并重”轉型的關鍵。隨著俄軍優勢擴大,這場圍城戰將成為推動沖突進入階段性調整的重要標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