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經濟增量達90萬億,人均多存6萬,為啥錢存越多越不敢花?
大家好,我是聞叔!過去五年咱們人均多存6萬,可商場冷清、年輕人找工作難,央行多出來的58.5萬億還躺銀行,為啥房價跌得慌,年輕人就業難不敢花,企業怕訂單少不敢貸款,為啥這么多的資金難以流動?今天我們就梳理清資金“沉睡”的原因。
資金充裕與經濟活力不足的反差
從數據來看,我國居民儲蓄規模在2019至2024年間實現翻倍,五年增量達90萬億元,人均新增儲蓄約6.4萬元,居民財富積累的趨勢顯著。
今年8月,M2突破331.9萬億元,同比增長8.8%,理論上充足的資金本應助推經濟活躍,但現實場景卻呈現另一番景象。
就業市場同樣面臨壓力,2024屆高校畢業生平均求職周期較2023年延長0.3個月,部分行業崗位供給收縮。
一邊是持續增長的資金規模,一邊是經濟活力的階段性不足,這90萬億元為何難以流入市場、惠及企業與消費者?
居民不敢消費與企業謹慎融資的雙向困境
資金難以流動的核心,實則在于“居民端不敢花”與“企業端不敢貸”的雙向制約,兩者相互影響,形成資金滯留的閉環。
從居民消費端來看,住房資產占家庭財富的60%至70%,而2021至2024年百城房價的持續下行,讓不少家庭產生資產縮水焦慮。
![]()
現實中不少家庭為購房掏空“六個錢包”,還需背負30年房貸,比如2021年單價1.8萬元/平方米的房源,2024年二手房掛牌價降至1.5萬元/平方米,資產縮水近30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居民更傾向于留存現金應對風險,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僅3.1%,較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從家電更新到文旅消費,各類非必要支出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
年輕群體的消費約束更為突出,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近1100萬人,人社部數據顯示,當年畢業生正規就業率為55%,其中60%的就業者月薪低于6000元。
對比父輩“畢業即鐵飯碗、單位分房”的保障,當代年輕人面臨“教育投入數十萬元、就業后薪資回報有限”的現實,消費意愿自然受限,甚至日常聚餐頻次都從每周一次降至每月一次。
再看企業融資端,并非銀行不愿放貸,而是企業對市場預期的謹慎導致融資需求收縮。
銀保監會2024年數據顯示,小微企業貸款獲批率為62%,未獲批的部分中,約三成企業因訂單不穩定主動放棄融資。
以一家外貿小微企業為例,受美國對華18.7%關稅及海外訂單分流影響,企業負責人表示“即便拿到貸款,也擔心擴產后產品滯銷,反而增加償債壓力”。
這種“不敢貸”的心態,讓銀行資金難以真正落地到生產環節。
三大傳統動力向約束的轉變
![]()
居民與企業的謹慎態度,背后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三大傳統動力的階段性轉變,從過去的“助推器”變為當前的“約束項”。
1962至1976年的“嬰兒潮”群體,平均每年出生人口達2421萬,曾是工業生產、房地產消費與市場活力的核心支撐,但2024年起該群體年均退休人數超2000萬,勞動力供給進入收縮期。
2024年全國出生人口為954萬人,出生率為6.77%,低于日本同期水平,人口結構“少子化”“老齡化”疊加。
更關鍵的是“未富先老”,日本1990年老齡化率達12%時,人均GDP已超3萬美元,而我國2024年老齡化率14.8%,人均GDP僅1.3萬美元,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適配壓力顯著。
![]()
過去30年,我國依托加入WTO的機遇成為“世界工廠”,從日用消費品到工業機械,出口規模持續擴大。
但近年來全球化進程遭遇波折,美國在芯片領域對28nm以下制程實施出口限制,2024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出口額同比下降4.8%。
而越南、印度等國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承接部分訂單,2024年越南紡織出口額超450億美元,印度電子組裝產值增長18%,我國傳統出口優勢面臨挑戰。
過去20年,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讓收入支撐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形成“土地財政-城市發展”的循環模式。
![]()
但當前住房市場供需關系已發生變化,住建部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住房套戶比達1.12,住房供給已基本滿足需求,部分三四線城市“空城”率超15%,2024年全國新房待售面積2.1億平方米,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下降16.5%,傳統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為繼。
激活資金的三大方向與普通人機遇
過去我國依托低成本勞動力形成競爭力,如今則轉向技術驅動,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實際發行1.5萬億元,重點投向AI、芯片、新能源等領域。
從成果來看,IDC報告顯示我國AI大模型研發成本僅為美國的1/10,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我國機器人相關專利占全球67%,技術積累逐步顯現。
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超1000萬人,工程師總數近2000萬,“人才紅利”逐步替代“人口紅利”,2024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AI訓練師、芯片測試工程師等崗位薪資較傳統行業高15%以上,成為就業市場新熱點。
我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市場規模全球領先,且服務消費占比僅46%,遠低于美國68%的水平,增長空間顯著。
隨著老齡化加深,社區養老需求快速擴大,2024年我國社區養老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預計2027年突破1.2萬億元,養老護理員、居家醫療師等崗位缺口超200萬;同時,文旅、體育、教育等品質消費需求上升,相關領域就業機會持續增加。
當前民生領域投入不斷加大,2024年設備更新改造投入2000億元,覆蓋2.3萬家企業;消費品質量保障體系惠及3700萬人,這些舉措能逐步緩解居民“后顧之憂”,重建消費信心。
針對企業成本壓力,近年來改革聚焦“降負擔、提效率”:某省試點將10%的國有資產劃撥至社保基金,企業社保繳費率從24%降至19%,當地中小企業綜合成本平均下降8%,簡政放權持續推進,企業審批流程簡化,市場主體活力逐步提升。
![]()
回顧1994年分稅制改革,雖短期面臨調整壓力,但長期為經濟增長奠定基礎,當前改革同樣如此,短期陣痛將換來企業長期發展空間。
對比全球,我國經濟優勢依然明顯:美國兩黨分歧導致政府停擺頻發,歐洲經濟增長乏力、青年失業率高企,日本仍未擺脫“失去的三十年”影響。
而咱們中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與高效執行能力,“十三五”規劃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2024年我國新能源車出口量全球第一。
“十四五”規劃推進5G建設,當前我國5G基站數量占全球65%,這些成果印證了發展路徑的可行性。
![]()
當科技創新支撐產業升級、內需市場釋放潛力、改革降低企業成本,資金自然會從銀行流向市場,從企業流向居民,形成“資金流動-經濟活躍-信心提升”的良性循環。
過去40年,我國從一窮二白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靠的是主動求變,未來10年,只要把握科創、內需、改革的方向,無論是就業還是個人發展,都能在新周期中找到機遇。
信息來源:上觀新聞:緣起嬰兒潮,今年起14年,年均凈增老年人口破千萬,中國老齡化加速元年到來
![]()
信息來源:瀟湘晨報:連續7年全國第一,廣東“敢生”的底氣在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