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本上的一個個山峰名字,背后往往藏著跨越時空的歷史糾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澳大利亞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以及它背后那位與俄羅斯帝國命運交織的波蘭英雄。
在我們熟悉的七大洲上,聳立著各自的“地球之巔”:
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
歐亞大陸: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世界之巔。
南美洲: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同時也是整個美洲(南、北美)的最高點。
北美洲:德納利山,海拔6190米。
歐洲: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
澳大利亞: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
科修斯科山雖然高度并不起眼,但它的名字卻承載著一段遠隔重洋的歷史。
科希丘什科,波蘭人,出生于1746年,位于今白俄羅斯境內(當時屬波蘭立陶宛聯邦)。30歲時,他遠渡重洋,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為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而戰。他的才華得到了喬治·華盛頓的賞識,官至準將,在美國備受尊敬。
![]()
1784年,他返回波蘭。1792年,俄波戰爭爆發,科希丘什科作為經驗豐富的將領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波蘭還是輸掉了這場戰爭,這直接導致了波蘭的第二次瓜分(第一次瓜分發生在 20 年前,即 1772 年)。此后,科修斯科組織了著名的反抗 “俄羅斯占領” 的起義。這場起義傷亡慘重,因領導者之名被稱為 “科修斯科起義”。
葉卡捷琳娜二世曾親自下令,懸賞捉拿科修斯科,無論死活。最終,科修斯科被活捉(但身負重傷)。他先在圣彼得堡接受治療,隨后被監禁。不過,研究者們記載道:
“科修斯科的監禁條件并不嚴苛。他可以閱讀報紙,總檢察長會過問他想讀什么書,他的健康狀況也會直接向女沙皇匯報。由于種種原因,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世時始終沒有對他作出判決,而這份判決大概率也不會很嚴厲……”
后來,他向繼任的沙皇保羅一世宣誓效忠,隨后獲釋,并獲得了1.2萬盧布的巨額贈款(當時足以購買1000名農奴)。“啊,多么仁慈的俄羅斯帝國…… 從這段插曲來看,它對敵人似乎一向如此寬容。”
然而,他回到波蘭后寫信聲稱宣誓是受迫所為,并無效力。據說他歸還了款項,但這段經歷無疑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記。
1817年,科希丘什科因中風逝世,享年71歲。他無疑是波蘭歷史上最杰出的軍事和政治人物之一。
他畢生的奮斗都與恢復波蘭“在其歷史邊界內”的真正獨立有關,其中包括當今白俄羅斯的一些領土(現代的格羅德諾、布列斯特、戈梅利,以及明斯克和維捷布斯克州的部分地區)。
![]()
塔德烏什·科希丘什科 在克拉科夫市場宣誓,1797 年
可這與澳大利亞的山有什么關系呢?
歐洲人發現這座山是在 1840 年,也就是科修斯科去世 23 年后。該山海拔2228 米。首位登頂者是波蘭探險家帕維爾?什捷列茨基,正是他以這位著名同胞的名字為這座山峰命名。
![]()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最初,什捷列茨基將 “科修斯科” 這個名字給了附近的另一座山峰,因為從視覺上看,那座山似乎更高。但后來有了更精確的測量方法,結果發現,什捷列茨基原本以這位波蘭將領命名的山峰,比旁邊那座名為 “湯森山” 的山峰低 20 米。出于對這位波蘭探險家的尊重,人們給兩座山峰互換了名字(因為什捷列茨基本就希望用波蘭將領的名字為最高峰命名)。
于是,湯森山被改名為科修斯科山,原來的 “科修斯科山” 則被改名為湯森山。如今的地圖上,這兩座山仍使用這兩個名字。
一座遠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山峰,就這樣通過一位波蘭探險家的敬意,與一位曾奮戰在美國、抗爭于波蘭、最終成為俄羅斯帝國“敵人”的傳奇人物聯系在了一起。地理的坐標與歷史的經緯,在此刻悄然交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