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要求可不含糊:首先,身高必須達標,她直接寫"這不是矮個男專區",還警告那些想謊報身高的人"別浪費我時間"。
更絕的是,她要求追求者私信時附上銀行流水證明,理由很簡單,她職業生涯已經賺了超過1000萬美元,自然希望另一半在經濟上也能匹配。

說實話,這種"直白"在當下的社交語境里確實少見。大部分公眾人物都會用一些委婉的說法來包裝自己的擇偶觀,但柯林斯偏不。
她甚至在Instagram上曬出真有男性發來的銀行賬戶截圖,余額顯示幾百萬美元,然后配文"現代愛情啊,好吧我要下線了"。這種自嘲式的幽默讓人分不清她到底是認真的還是在玩梗,但不管怎樣,流量確實來了。
有意思的是,柯林斯的個人簡介更是充滿反差感。她說自己雖然還是職業網球選手,但內心其實想做個"傳統主婦",養雞、做家務、烤酸面包、當全職狗媽媽,最好能趕緊生幾個孩子。
這番話從一個在球場上殺伐果斷、職業生涯獎金過千萬的女運動員嘴里說出來,怎么看都有點違和。

但或許這正是柯林斯想要的效果:她不想被任何標簽定義,也不在乎外界覺得她"應該"是什么樣子。
從某種程度上說,柯林斯的這套操作其實暴露了一個現實,在流量時代,爭議本身就是價值。她
在播客節目《Gay Tennis Podcast》里被問到會不會參加真人秀《單身女郎》時,半開玩笑地回答:"也許吧,但前提是他們得付得起我,畢竟我可是大片級的娛樂內容。"
當主持人問她希望在哪個國家錄制時,她故意說"也許澳大利亞吧",這話一出口,澳洲網球迷又坐不住了。畢竟今年澳網那場風波到現在還有人記著呢,她這是擺明了要繼續"挑釁"。

但你還別說,柯林斯這套"黑紅"策略在商業上確實奏效。她自己透露,今年澳網期間因為那場爭議,反而拿下了六個新的贊助機會。
她的邏輯很清楚:"無論人們愛我還是恨我,他們都在幫我賺錢。"這種坦率在職業體育圈里真不多見,大多數運動員為了維護形象都會小心翼翼,但柯林斯顯然不吃這一套。
她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愛看不看,反正話題度有了,商業價值也就跟著來了。

當"真性情"遇上"政治正確",誰才是贏家?
柯林斯的爭議性其實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當下這個講究"形象管理"的時代,運動員到底該不該有真性情?傳統觀念里,職業運動員應該謙遜、低調、尊重觀眾,但柯林斯偏偏反其道而行。
她在球場上敢懟觀眾,在社交媒體上敢提錢、敢談身高要求,這種"不討好任何人"的態度讓她成為體育圈的異類。
有人說她太狂妄,有人說她只是誠實。但不管怎么評價,有一點不可否認:柯林斯確實活出了一種"我就是我"的狀態。

她不需要包裝自己成"勵志女神"或者"溫柔淑女",她就是想打球、想賺錢、想找個條件合適的對象,然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種直白在某些人看來可能是"情商低",但在另一些人眼里,這恰恰是一種勇氣,畢竟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敢于做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
從商業角度看,柯林斯的策略其實挺聰明。她深知在社交媒體時代,保持話題度比維護完美形象更重要。
今年澳網那場風波之后,她的社交媒體粉絲暴漲,贊助商也排隊上門,這說明市場認可的不是她的"乖巧",而是她的"敢"。

在一個人人都小心翼翼的環境里,柯林斯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有時候,做自己比做"正確的人"更值錢。
當然,這種策略也有風險。如果她在球場上的表現持續下滑,或者某天真的鬧出什么大爭議,那這套"黑紅路線"可能會反噬。
但至少目前來看,柯林斯還挺享受這種"全網熱議"的狀態。她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一句話:"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歡我,我只需要那些真正懂我的人留下來。"這句話或許就是她整個人生態度的最好注腳,不討好、不妥協,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說到底,柯林斯的故事其實是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她選擇不當傳統意義上的"好女孩",選擇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公眾,哪怕這會招來罵聲。
在一個越來越注重"人設管理"的時代,她用行動證明:有時候,真實比完美更有力量。至于這條路能走多遠,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