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為什么要形成一主兩輔的城市發展格局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優化區域資源配置、緩解省會武漢市“一城獨大”的局面,并推動全省經濟全面均衡的發展。在優化資源配置與經濟均衡方面;武漢作為省會城市,長期占據全省主要資源,這導致了其他城市的發展滯后。通過確立襄陽、宜昌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可分散全省資源過度集中壓力,形成“主城引領、副城支撐”的多極發展格局。2024年的數據顯示,宜昌與襄陽的GDP雙雙突破6000億元,并且帶動了“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經濟總量達到了萬億級別,全省經濟總量的60%均由以上這三地的貢獻。 ?
在交通與區域協同方面,沿江高鐵、襄荊高鐵等項目推動武漢、宜昌、襄陽這三座城市之間形成了“1小時的通勤圈”,促進了武漢都市圈與襄陽都市區、宜昌都市區的協同發展。湖北省一主兩副的城市發展戰略是從“一特五大”(重點發展武漢)到“一主兩副”的演變。2000年后,隨著襄陽、宜昌經正式確立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后,這三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就突飛猛進,到了2015年,武漢的GDP就突破萬億元,襄陽、宜昌均超過了3000億元,形成了三座城市的GDP占到了全省60%以上的格局。而且湖北省的“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格局的形成也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戰略調整和區域協同。
![]()
湖北省的“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格局?是:初期框架?;20世紀90年代“八五”時期,湖北提出“一特五大”戰略,重點發展武漢并推動荊州、黃石、襄陽、宜昌、十堰5個地級市的發展。2000年后,隨著城市的發展走向,湖北調整為“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戰略,正式確立襄陽、宜昌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構建了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區、宜昌都市區的協同框架。這種發展戰略在實踐中還是比較成功的:武漢作為省域主中心城市,2024年GDP達21106.23億元,占全省35%,通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等平臺帶動武漢都市圈產業集群發展,帶動了鄂東革命老區的特色產業走上了振興之路。 ?
?襄陽與宜昌?:副中心城市分別依托汽車產業和水電資源,成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中的佼佼者,這倆城市2024年的GDP均超6000億元,是整個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中的驕驕者。區域協同效應;在交通支撐?方面:沿江高鐵、呼南高鐵等建設形成了武漢與襄陽、宜昌城市間的“1小時通勤圈”,促進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等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經濟貢獻?;武漢、宜昌、襄陽三地的GDP總量占到了全省的60%以上,形成“東穩西進”的均衡發展格局。 ?“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格局?的實施成果是:2024年全省的GDP達6萬億,全國排名第7位,縣域經濟領跑中西部地區。
![]()
湖北省一主兩輔的城市發展格局對經濟發展有哪些促進作用呢?在優化產業協同效應上;武漢通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等平臺,聯動黃石、鄂州、黃岡等城市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襄陽、宜昌則分別依托汽車產業和水電資源,成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標桿,推動新能源汽車研發與智能制造。在構建交通網絡的支撐上;“一主兩副”通過沿江高鐵、呼南高鐵等建設,形成“1小時通勤圈”,促進武漢都市圈(含鄂州、黃石等8城)、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等城市群協同發展,強化區域聯動。在推動縣域經濟崛起上,助力十堰、黃石、荊州等城市發展為大城市,形成多極化發展格局。
湖北省“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格局的形成與其地理分布、政策支持及發展路徑密切相關,而河南省與湖南省未能有效模仿湖北省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原因涉及到以下這三個方面:地理分布差異;湖北通過省域東部的武漢、西北部的襄陽、西南部的宜昌形成了省域版圖上均衡分布的三角結構,實現了全省經濟輻射的全覆蓋。而河南的鄭州、洛陽、南陽三城地理分布缺乏這種天然的均衡性,鄭州作為省會城市過度的集中了全省的資源,洛陽與南陽又因地理位置被納入到鄭州都市圈,這就更加導致了資源分配更趨于集中鄭州,洛陽南陽只能遠遠的“掛眼科”。 ?
![]()
湖南省的發展格局又是哪一種呢?湖南省未完全照搬湖北省的“一主兩副”發展模式,而是根據地理特征確立“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以長株潭都市圈?為核心,依托岳麓山大學科技城、湘江科學城等科創平臺,發展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產業,推動三市同城化發展;長沙為主中心,岳陽?和?衡陽?為副中心,分別承擔“研發+制造”協同和樞紐經濟功能。2024年長沙市的GDP為15268.78億元,岳陽市的GDP為3500億元,衡陽市的GDP為4491.69億元。長沙與岳陽依托港口優勢構建石化產業鏈;衡陽通過高鐵樞紐吸引粵港澳產業轉移,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達19.3%。
湖北省的“一主兩副”戰略自2003年實施以來,通過武漢城市圈、襄陽城市圈等區域規劃形成穩定三角結構。而河南曾將洛陽定位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但隨后被納入鄭州都市圈(1+8規劃),政策調整導致發展重心偏移,未能形成類似湖北的“副中心”支撐體系。湖北省通過武漢核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以及光電子信息產業,輔以襄陽的汽車產業、宜昌的清潔能源、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形成互補,2024年宜昌襄陽兩市GDP都超過了6000億元。河南則面臨鄭州“一城獨大”與洛陽、南陽發展不足的雙重壓力,三城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約30%,而且還缺乏明確產業協同機制。
![]()
河南省與湖南省在主要城市的發展模式上走的是不同路徑:河南省以鄭州為核心,通過構建?鄭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多中心協同發展格局。依托全國首個“米字型高鐵網”,強化鄭州國際陸港的樞紐功能,并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鄭州地鐵總里程達450公里,躋身全國前十。湖南省則是重點發展?長株潭都市圈?,通過“半小時交通圈”實現資源集中配置。2024年長沙地鐵運營里程達236公里,日均客流強度居全國第三,工程機械產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年產值超4000億元,帶動新材料、文化旅游等產業增長。 ?
雖然河南湖南兩省均通過交通樞紐建設推動區域發展,但河南更強調多核協同,湖南側重強省會帶動。湖北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模式對全省經濟發展有哪些推進作用呢?經濟支柱支撐;2024年數據顯示,武漢、宜昌、襄陽三地GDP總量占全省約60%。其中,武漢作為超大城市,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全球領先,東湖高新區支撐全國光電子產業半壁江山;宜昌則是分別以綠色化工和水電資源為支柱,襄陽市則是以汽車及零部件(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為核心,同時擁有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產業,使這兩個城市成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標桿城市。 ?
![]()
湖北可以進行一主兩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格局,河南與湖南為何就學不來呢?湖北的“一主兩副”城市發展格局取得顯著成效,而河南、湖南未能完全復制這一模式,主要受地理、經濟、政策等因素制約:湖北的“一主”(武漢)與“兩副”(宜昌、襄陽)三市在省域內呈三角形分布,形成均衡發展態勢。而湖南“一主”(長株潭)三城經濟總量雖高,但地理分布更集中于東北部,副中心城市常德、邵陽區位優勢不足,難以形成有效輻射。河南因地域廣闊,若采用“一主四副”的擴大發展模式,洛陽、商丘等城市雖經濟發展較強,但由于核心城市的分布比較分散,難以形成城市間的協同效應。 ?
經濟集中度差異:武漢占湖北經濟總量超36%,宜昌、襄陽作為副中心分別承擔鄂西南、鄂東北的輻射功能,形成“一主引領、兩翼驅動”的格局。雖然長沙占湖南經濟總量超30%,但長株潭三城經濟聯系緊密,若強行劃分副中心會導致資源分配矛盾。鄭州作為河南中心城市,其經濟首位度(約1/5)低于武漢(1/3),但河南人口基數大(近億人),導致省內發展需求更分散。湖北通過“一主引領、兩翼驅動”戰略明確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并構建武漢城市圈“一小時通勤圈”。湖南、河南缺乏類似的政策支持,而且在區位優勢上與中國經濟地理的中心區域湖北省有些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