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來了也得交錢。” 這句在高校教師圈流傳的玩笑,戳破了最荒誕的現實。
KPI 壓垮教師:花 5 萬買 “考核合格”,美術博士簽虛假合同
西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師王老師(化名)對著 5 萬元轉賬記錄苦笑 —— 為了評副教授,他通過中介 “買” 了一個 50 萬元的橫向課題,學校扣走 20% 管理費后,相當于花 5 萬買了一張 “考核合格” 證書。
![]()
而他的同事、教古典油畫的李博士,連企業需求在哪都不知道,最終在學院 “協調” 下,和一家小設計公司簽了虛假合同,完成了 “成果轉化”。
如今,本應連接學界與產業界的 “橫向課題”,早已異化成壓垮教師的大山,催生出一條 “教師掏錢、中介牽線、企業走賬” 的灰色產業鏈。
當教書育人的圣地開始彌漫造假風氣,受傷的何止是教師?
對理工科教師來說,橫向課題或許還有對接企業的可能,但對人文學科、藝術專業、小語種教師而言,這簡直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中部某高校的小語種教師張老師透露,她所在的學院要求講師每年到賬 4 萬元橫向經費,“企業找我們做什么?翻譯說明書?人家自己有翻譯軟件;做文化研究?小企業根本沒這需求。”
為了不被扣績效,她只能向親戚借了 4 萬元,通過熟人企業 “走賬”,光利息就付了 2000 元。
![]()
這些冰冷的數字,正在擠壓教學的生存空間。王老師算了一筆賬:為了拉課題,他每周要花 3 天時間跑企業、對接中介,備課時間被壓縮到只剩 1 天,“上課只能照本宣科,學生提問都沒時間深入解答”。
某高校教務處數據顯示,近三年教師人均授課時長下降 23%,而學生對 “教師備課不充分” 的投訴量上漲 41%—— 當老師被迫當 “學術推銷員”,學生成了最終的受害者。
中介明碼標價:7 年造假零翻車,結題報告 “一鍵生成”
社交媒體上,“橫向課題合作” 的中介廣告隨處可見,有的甚至直接標注 “評職稱專用,包過包結題”。
![]()
某中介公司工作人員直言不諱:“50 萬課題收 5 萬服務費,我們有上千家合作企業,簽合同、打經費、寫結題報告一條龍。” 他還炫耀,“做這行 7 年了,企業層面絕對保密,高校審核就是走個過場,你只要提供個人信息,其他都不用管。”
![]()
中介的操作堪稱 “標準化”:教師先把錢打給中介控制的 “殼公司”,企業再分 3-5 次打入學校賬戶,制造 “經費分批到賬” 的假象;結題時,中介會偽造 “企業應用報告”,甚至找人 PS 產品升級前后的對比圖,“證明” 課題創造了數百萬元收益。
![]()
一位曾參與造假的企業主透露,“我們只是走個賬,根本不管課題內容,高校也不會真的來查我們有沒有用這項技術。”
破四唯” 變 “唯經費”:高校把教師逼成 “推銷員
這一切亂象的根源,在于失靈的學術評價指揮棒。
早在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就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旗幟鮮明地要求破除“四唯”。
然而政策在落地時,許多高校卻簡單地將“唯論文”替換成了“唯經費”,把企業的KPI管理模式生硬地套用在學術研究上。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一針見血地指出:“將橫向課題經費作為核心指標,是把教師變成‘學術推銷員’,必然導致科研浮躁。”
這種風氣帶來的危害是深遠的。它擠壓了教學空間,使得教師無心備課;扭曲了科研初心,使得研究不再是探索真理,而是迎合企業;更導致了人才的逆淘汰——善于鉆營者風生水起,甘坐冷板凳者邊緣失語。
這讓人不禁想起西南大學那位被辭退后轉獲諾貝爾獎的外籍教授,他的遭遇正是這一扭曲生態下最辛辣的諷刺。
已有高校試點成功:取消一刀切,教學好也能晉升
要拆掉這座“橫向課題”大山,必須從根本上扭轉評價體系。
破除“唯經費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評價教師,應看重其研究的實際貢獻、學術價值與教學質量,而非經費數額。
對于教學成果突出或在社會服務方面貢獻卓著的教師,應設立與之匹配的晉升通道。
已有高校開始探索改變。
浙江某理工大學取消了 “橫向經費一刀切” 考核,將評價指標分為 “教學、科研、社會服務” 三類,教師可任選一類達標 —— 教學突出的教師,即便沒有橫向課題,也能正常晉升;山東某高校設立 “學術監督委員會”,對橫向課題進行 “實質性審核”,要求企業提供課題應用的原始數據,今年已查出 12 個虛假課題,相關教師被取消晉升資格。
強化過程監管,嚴查學術造假。高校應設立獨立的學術監督委員會,對橫向課題進行隨機抽查和實質性審核,讓那些“走賬課題”無處遁形。對于參與造假的中介和企業,應納入失信名單。
落實國家政策,引導高校“靜下心來”。高校自身必須摒棄盲目追求“大而全”和排名的浮躁心態,真正將教育部“破四唯”的要求落到實處,營造一個讓教師能夠安心教書、潛心研究的寬松環境。
若遇到不合理的經費考核,教師可通過教育部 “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 舉報平臺(網址 / 電話)反饋;家長也可通過學校教務處投訴通道,反映教師教學時間被擠占的問題 —— 改變,需要每個人的發聲。
大學是教書育人的殿堂,不是追名逐利的商場;教師是傳道授業的園丁,不是拉贊助的銷售。
當‘花錢買課題’成了潛規則,當教學讓位于經費指標,受傷的不僅是老師,更是整個教育生態。
你身邊有高校老師被橫向課題‘綁架’嗎?你覺得該如何破除‘唯經費論’?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一起為教育公平發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