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一檔長達3小時的播客節目中拋出系列重磅預言,從智能設備形態到人類職業版圖,再到物理世界的勞動模式,幾乎涵蓋了未來十年科技與社會的核心變革方向。
作為始終站在技術前沿的創新者,馬斯克的預言從不只是空想,從SpaceX的可回收火箭到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他旗下的xAI、Neuralink等多個項目,正在將這些看似科幻的判斷逐步轉化為現實。
這場以AI為核心的變革,不僅會改變我們手中的設備、從事的工作,更會重塑人類與數字世界、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其影響深度遠超互聯網革命。
![]()
5年后傳統手機謝幕
馬斯克明確預測,未來5至6年,人們熟悉的傳統智能手機及其預裝APP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屆時的“手機”將不再需要復雜的操作系統,也無需下載任何應用程序,僅保留顯示像素和發聲功能,成為一個純粹的“AI推理邊緣節點”。
用戶需要導航時,設備會自動調用端側AI與云端算力協同,瞬間生成三維地圖界面和實時路況數據。
想要觀看內容時,服務器端AI會與設備端AI實時通信,根據用戶喜好和需求生成專屬、新聞或學習資料,整個過程無需人工搜索或操作。
![]()
馬斯克構想的未來,不再是人類主動點擊屏幕、切換APP,而是AI預判需求、主動提供服務。
更顛覆性的是,Neuralink的腦機接口技術正在為“無設備交互”鋪路,目前該技術已完成首個患者植入手術,術后100天運行正常,未來目標是實現“僅憑意念控制設備”。
到那時候所謂的“終端”可能不再是手持設備,而是與人體生物機能深度融合的植入式芯片,溝通、數據訪問、指令控制都將通過神經信號完成,徹底消除人與設備的物理距離。
馬斯克的這一判斷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基于多種技術的協同進展,xAI旗下的GrokAI已具備“追求真相”的多模態理解能力,能避免“政治正確”的偏見,為實時內容生成提供核心算法支撐。
![]()
OpenAI與蘋果前首席設計師喬尼?艾夫合作開發的口袋大小原型機,正在填補手機與電腦之間的空白,成為“第三塊屏幕”。
邊緣計算技術的突破,則解決了AI本地化運行的能耗和實時性問題,讓設備端與云端的協同無縫銜接。
傳統互聯網時代,人類是內容的消費者和少量創造者;而在馬斯克預言的時代,AI將成為內容生產的主力。
無論是定制化的電影場景、虛擬會議參與者,還是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工作報告,AI都能實時生成,甚至能根據用戶的情緒和需求調整內容風格。
![]()
AI重構職業版圖
AI對職業的替代早已拉開序幕,首當其沖的是郵件處理、電話客服等重復性桌面工作。
馬斯克觀察到,這類工作正在快速減少,當前AI客服的滲透率已大幅提升,智能郵件分類、自動回復系統已成為企業標配,不僅效率是人工的數倍,錯誤率還更低。
本質上這類工作的核心是信息篩選和標準化回應,而大語言模型的快速迭代,讓AI能完美承接這些任務,未來3-5年內,這類崗位的規模將縮減至當前的十分之一以下,僅保留少量負責異常處理的人力。
![]()
讓人意外的是,馬斯克將編程、內容創作這類曾被認為“難以替代”的技能型工作,納入了短期替代清單,他判斷,未來1-2年內,這些工作將迎來大規模AI替代。
核心原因是軟件開發范式正在被重塑,現在用戶只需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AI就能自動編寫代碼、調用工具鏈并部署系統,無需專業編程技能。
內容創作領域,AI已能生成符合要求的文章、腳本、設計圖,甚至能模仿特定風格,其生產效率遠超人類。
當前已有超過80%的商業軟件在依賴AI輔助開發,內容平臺的AI生成作品占比也在快速攀升,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
![]()
駕駛、物流等行業的變革,則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度直接掛鉤,馬斯克認為,這類職業不會被“瞬間替代”,而是隨技術落地逐步轉型。
特斯拉的FSD系統正在突破感知和思考的核心難點,通過視覺算法和神經網絡構建四維向量空間,讓車輛能像人類一樣預判路況、應對突發情況。
一旦全自動駕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等崗位將大幅減少,但物流行業會催生出新的職業需求,比如自動駕駛車隊調度員、車輛維護技師。
![]()
物流分揀、配送等環節,也將被AI機器人全面接管,形成“無人運輸+智能倉儲”的全新模式。
需要明確的是,馬斯克眼中的AI職業替代,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以編程工作為例,AI替代的是重復的代碼編寫,而需求分析、架構設計等需要創造力和戰略思維的環節,仍需人類主導。
內容創作領域,AI能完成基礎文稿生成,但深度觀點、情感共鳴、文化內涵等核心價值,依然依賴人類的獨特體驗。
![]()
移動原子比移動比特更難
為什么物理勞動能比數字勞動存續更久?馬斯克用“移動原子比移動比特難得多”給出了答案。他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揭示,數字勞動的核心是處理信息,而物理勞動需要改變物質的形態和位置。
比如編寫代碼只需調整數據邏輯,而焊接、烹飪需要精準控制物理動作、應對復雜環境變量,溫度、濕度、材料特性等都會影響結果,這讓AI在物理世界的應用難度遠超數字領域。
產品制造的本質是“將原子排列成需要的形狀”,設計這種排列方式已很復雜,大規模實現這種排列則更具挑戰。
![]()
基于這種難度差異,焊接、管道維修、電工、烹飪等物理勞動,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人類的“專屬領域”。
比如電工維修時需要根據線路老化程度調整操作,廚師需要根據食材新鮮度調整火候和調味,這些都依賴人類的感官體驗和實踐經驗。
此外這類工作往往需要在非標準化環境中完成,缺乏固定流程,AI和機器人難以快速適配,這也為人類勞動者贏得了緩沖期。
![]()
但“存續更久”不代表“永遠存在”,馬斯克明確表示,物理勞動最終也會被機器人替代,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這場變革的關鍵推手。
最新的OptimusV3擁有40個可活動關節,手部22個自由度能精準捏起雞蛋、擰開瓶蓋,關節靈活度已追平人類。
它搭載8顆Autopilot視覺攝像頭,能通過觀看人類操作“自學技能”,在特斯拉電池工廠已能自主完成電池分類、搬運,精度達99.7%。
重要的是其成本已降至2萬美元,續航突破8小時,還能自主充電,2-3年就能為企業收回成本,具備大規模量產的基礎。
![]()
結語
隨著Optimus的量產和迭代,物理勞動的替代將逐步推進,比如富士康的“黑燈工廠”引入AI機器人后,生產效率提升73%,缺陷率下降97%,未來焊接、組裝等車間工作將全面由機器人承擔。
最終即使是管道維修、電工這類復雜物理勞動,也將由配備專用工具的機器人完成,人類只需負責機器人的訓練、維護和場景設計。
到那時,移動原子的難度將被技術突破抹平,物理勞動與數字勞動一樣,都將成為AI和機器人的“領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