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印度手機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總出貨量高達4840萬臺,同比增長3%。其中,vivo以970萬臺的銷量高居榜首,占據了近兩成的市場份額,小米和OPPO緊隨其后位列第三。
不少中國網友看到這樣的數據,興奮地表示,vivo不僅在銷量上勝出,還“成功轉走7000億盧比”,徹底打破印度“賺錢只能花在本地”的政策魔咒。可真的是這樣嗎?vivo真的全身而退了嗎?莫迪政府真的嘗到了經濟下滑的“苦果”了嗎?
![]()
時間回到2022年,印度執法局突然出手,凍結了vivo在印度的119個銀行賬戶,涉及金額高達46.5億盧比。起因是vivo被懷疑違反了《外匯管理法》,通過復雜的資金操作將大筆資金轉回中國總部。
那一刻,很多在印度扎根的中企都意識到,印度的“歡迎外資”不過是表面功夫,實際上早已盯上了他們的利潤和資產。經過調查,執法局發現,vivo在2022年前已經將6200億盧比匯出印度,用于支付進口元器件的采購費用。
![]()
這筆錢本是正常經營往來的交易款項,vivo需要從中國的舜宇光學、比亞迪電子等企業采購屏幕、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但印度政府并不買賬,認為vivo通過“虛報成本”方式將利潤轉移至海外,并指責其沒有披露與關聯公司的真實交易關系。
到了2023年10月,事態進一步升級。印度警方突然逮捕了vivo印度公司四名高管,其中包括一名中國籍員工。隨后,印度方面又補充了一份長達32頁的指控文件,稱vivo涉嫌通過設立“掩蓋公司”逃稅,涉案金額高達6247億盧比,并將整個案件定性為“洗錢案”。
![]()
這一年,小米也沒有逃過厄運。小米在印度的555億盧比資金被凍結,原因是被指控“虛報專利費”。雖然小米解釋稱,這筆錢中有84%是支付給高通等海外技術公司的授權費用,并且經過印度央行批準。
但執法局堅持認為這是“軟件進口”,需要補繳稅款并接受處罰。到2024年,小米財報中仍有超過460億盧比的資產處于被凍結狀態。
![]()
vivo的情況更加棘手。到2024年,印度執法機構將vivo的涉案金額提高至7000億盧比,并估算其“犯罪所得”達2024億盧比。如果按照印度法律,vivo可能面臨三倍罰款以及資產沒收,這意味著其在印度多年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的另一個動作也引發關注。2024年6月,塔塔集團公開宣布計劃以9.28億人民幣收購vivo印度子公司51%的股份。
![]()
不僅如此,塔塔還想主導vivo在印度的整個管理體系、銷售渠道和生產鏈條,徹底實現“本土化”。換句話說,一旦交易完成,vivo印度子公司就將變成一個“印度品牌”。
這場收購最終未能達成一致。原因很簡單,vivo拒絕了“賤賣資產”的提議,也不愿意將多年來的布局拱手讓人。但即便如此,vivo也無法輕易抽身。其在北方邦投資超過400億盧比建成的大型工廠,占地219英畝,這些固定資產已經被印度卡住,無法帶走。
![]()
印度方面并未就此罷休。為了進一步施壓,印度限制vivo和小米的資金出境,并持續凍結其利潤和經營收益。這讓兩家公司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不繼續經營,沉沒成本巨大;想繼續經營,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更讓外資企業寒心的是,印度對外資的態度越來越強硬,營商環境持續惡化。2024至2025財年,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從101億美元驟降至3.53億美元,跌幅高達96.5%。5月的單月FDI更是只有3500萬美元,創下近年來新低。
![]()
類似的案例也在不斷上演。富士康原本計劃在印度投資190億美元建設芯片工廠,結果項目幾乎流產。緯創在印度建的蘋果工廠也在政府壓力下被迫賣給了塔塔集團。華為榮耀、通用、福特、比亞迪等企業也紛紛撤出印度市場,甚至連技術設備都一并打包帶走。
榮耀的撤離頗具代表性。早年榮耀在印度曾投入巨資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還舉辦過大型粉絲活動,計劃沖擊市場第一。但在2020年加勒萬河谷事件后,印度對中國企業展開全面審查和封鎖,榮耀果斷啟動撤離計劃,將技術、設備、人力悉數撤回,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
vivo的處境并非孤例。在印度市場的前五大品牌中,有四個來自中國,但這些企業都在面臨資金無法匯出、資產被凍結、法律風險高企的壓力。vivo雖然銷量第一,但這份“冠軍”更像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Omdia機構的分析報告也指出,vivo的銷量增長并不是靠技術,而是靠強大的渠道控制能力。線上通過T系列新機搶占大促流量,線下則覆蓋到鄉鎮小賣部,靠返利和免息分期帶動銷量。這種方式確實短期見效,但也加重了企業的庫存和運營壓力。
![]()
更尷尬的是,vivo在印度制造的手機幾乎無法出口,尤其是對美出口幾乎為零。相比之下,2025年4月,印度對美國的iPhone出口達到300萬部,是中國的三倍。但這背后其實靠的是稅率紅利,美國對印度征稅10%,對中國卻是30%。一旦稅率變化,蘋果也可能撤離印度。
印度的手機“制造夢”看起來很熱鬧,實際卻只是“中國零件+印度組裝”的簡單拼裝。攝像頭模組72%來自舜宇光學,PCB電路板65%靠比亞迪電子,零部件本地化率不到40%。所謂“印度制造”,本質上只是一個包裝而已。
![]()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反思:印度市場看似巨大,實則充滿陷阱。政策朝令夕改,法律解釋模糊,既要企業投資,又想通過罰款吞財產。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發展只能是“帶著鐐銬跳舞”。
vivo所謂“成功轉走7000億”的說法,其實就是一場誤會。這筆錢早在2022年前就已經匯出,是正常的采購款項,并非什么“神操作”。真正的問題在于,印度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讓這些中企輕松離開。
![]()
對比當初的躊躇滿志,現在的vivo和小米,已經深陷泥潭,進退兩難。印度本想通過控制外資實現技術換血和產業升級,但如今只換來了投資銳減和項目流產。
短短三年時間,印度的“收割戰術”已經讓自己失去了真正能推動產業升級的伙伴。至于vivo和小米未來是否會徹底撤離,還要看印度是否愿意放下那根“制裁大棒”。
![]()
印度想快速崛起,靠的不是罰款和凍結資產,而是能否給外資企業一個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vivo的7000億并非勝利大逃亡,而是這場三年博弈的冰山一角。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不會止步,但在走進印度時,必須看清腳下的路,是機會,還是陷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