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下午三點,《圖形印設計與創作》專題講座在重慶王琦美術館四樓舉行。本次講座是“文明互鑒·一帶一路”第三屆圖形印展(重慶巡展)的配套活動,邀請兩位該領域專家主講,吸引近50名專業人士參與。
![]()
![]()
![]()
參與人員來自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印社、重慶青年書協、國際東方文化交流協會、南岸區書協、沙坪壩區書協等單位,涵蓋高校、專業社團等多個領域。
![]()
![]()
專家分享:拆解圖形印設計與跨文化價值
1. 馬小杰:圖形印的構思、設計與創作邏輯
中書協會員、西泠印社社員、重慶市書協副主席馬小杰,首先梳理了圖形印的發展背景。他提到,“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歷經五年探索,推動圖形印與時俱進,承載“一帶一路”東方高鐵、帶著具有“中國造”特色文化符號,已從寧波、走向世界,先后在聯合國總部、日本大阪世博會、巴西金磚峰會上展出,以“方寸之間有萬千氣象”的特色引發國際關注。
結合創作實踐,馬小杰提出圖形印創作的核心要點:
選題方向:國內題材需聚焦歌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美德、傳遞正能量;域外題材應側重歌頌英雄、倡導善良和平、彰顯人性光輝,以引發跨文化共鳴。
設計四原則:平面化(二維呈現,無光影層次)、抽象化(提煉核心特征,不寫實)、符號化(轉化為固定含義標志,如秦漢肖形印)、金石味(保留鐫刻古樸質感,線條厚重有肌理)。
他強調:“將生活具象物象簡化、抽象為入印圖形,是圖形印設計成敗的關鍵。”
![]()
![]()
2. 蔣超凡:圖形印的“可讀”與“可觀”及跨文化意義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南大學書法學博士蔣超凡,聚焦圖形印的跨文化價值,提出其“跨文化新使者”定位——能突破文字壁壘,以圖像敘事承載“一帶一路”國家文化意象,兼具識別與審美功能,為跨文化交流提供“無需翻譯的符號通道”。
結合古今中外實例,他進一步闡釋“可讀”與“可觀”的關系:二者互為表里,可讀性是跨文化傳播的“地基”,確保信息無障礙流通;可觀性是作品的“穹頂”,需通過藝術語言革新賦予持久生命力,圖形印需在識別速度與審美深度間找到動態平衡,才能成為文明互鑒的“永久通道”。
![]()
四川美院師生與主講人合影
講座意義:為篆刻創作者注入新動能
本次講座旨在讓重慶篆刻家及愛好者深入了解圖形印,激發參與創作的熱情。對于篆刻領域文藝工作者而言,這既是激活創作思維、開拓資源的契機,也是契合“新時代新發展”目標的歷史機遇。未來,期待重慶涌現更多圖形印創作者與優質作品,推動這一藝術形式進一步發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