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這一輪對抗就基本結束了,短暫的休兵,為雙方贏得了一年的時間。
我看很多人都在說,這是川普的緩兵之計,他一年后鐵定回過頭來搞我們,小心上當之類的。
其實一年之后,究竟是戰還是和,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在中國打出0.1%的稀土牌后,雖然整個白宮從川普到貝森特都被氣得很破防,但依舊愿意談,而且還是來我們家門談。
這本身就是美國對我們一種無能為力,打不過的表現。
既然現在打不過,一年之后,他就能行了嗎?你要知道,川普第一屆任期時,我們那么弱,芯片、光刻機、大飛機,哪跟哪都被卡脖子,但他還是沒占到啥便宜。
那四年在四年后的中國,從貿易到科技再到軍事,全都武裝到牙齒了。
你別說給他一年了,就算給他五年,十年,他該打不過,還是打不過,所以到了2026年川普會不會重燃戰火,我們壓根沒必要操心。
我說實話,現在的美國對咱們,真的沒啥辦法了。
你別看美國曾經的對手那么多,但正兒八經跟它體量差不多大的就只有蘇聯了,所以美國在跟我們對線時,用的基本都是對付蘇聯的手段。
但問題是,現在中國給美國的壓力,比冷戰時期的蘇聯大得多,他很多辦法根本不能照抄。
這可不是一句煽動性的口號,而是真正意義上美國霸權模式首次遭遇的致命悖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蘇聯是美國大門外的敵人,雖有少量貿易,但整體上互不融入對方體系,基本處于“經濟隔離”狀態。
而中國呢,卻是在美國自己全球化餐桌上長大的、深入骨髓的系統挑戰者。我們沒有像蘇聯那樣,用拳頭去挑戰他們,而是用他們自己發明的金融規則,動搖了他們印鈔票收割全球的根基。
美國現在陷入了一個兩難困境:如果制裁中國,反而會導致美國本土通脹飆升,產業供應鏈斷裂;不制裁呢,又眼睜睜看著中國的新能源、芯片、高端制造打破他們的壟斷利潤。
可謂是殺敵一百自損一千。
今天,我們就來客觀拆解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撐,看看中國是如何通過差異化策略,逐步動搖支撐美國霸權大廈的四根命地基石。
為什么說中國給美國的壓力比冷戰蘇聯大得多?因為這可不是一場簡單的拳擊比賽,而是一場外科手術對陣大鐵錘的降維打擊:冷戰時期的美蘇是兩條平行線,經濟上壓根不打交道。蘇聯是美國的外圍威脅,所以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選擇軍事競賽,將蘇聯徹底拖垮。
但今天的中國可是美國全球體系內長大的心臟挑戰者。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體量已經超越了美國,并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
這種深度綁定意味著:
美國對中國的任何打擊,都必然伴隨“七傷拳”式的自殘。如果脫鉤了,美國超市就缺了一半低價商品。
反之對抗呢,蘋果、特斯拉等巨頭可就丟了最大市場。所以啊,這才是華盛頓最無解的死局。
咱們再來看美國霸權的第一根地基,就是美元的鑄幣稅。簡單說,美元鑄幣稅就是美國印一張100美元的紙,就能換走其他國家一桶石油,或一臺家電。相當于全世界在給美國交稅,但中國正在破解這個魔術。
首先是通脹逆輸入。當美國超發美元時,中國憑借無敵的工業控制力,能將商品價格保持穩定。這讓美國“印錢”帶來的通脹無法完全轉嫁出去,反而大量逆輸入回美國國內,讓美國老百姓自己承受痛苦。美元的購買力,正在被中國制造削弱。
其次是去美元化提速。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結算。所以現在,我們敢于跟沙特做石油生意,用人民幣結賬;跟伊朗、俄羅斯換商品,也直接繞開美元。這沒法一下子搞垮美元,但就像白蟻蛀房子一樣,看著慢,實則在掏空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根基,這個是中國和蘇聯最大的區別。
但是啊,美元只是美國霸權的第一塊短板,更讓美國慌的是,他們賴以為生的高科技壟斷,也正在被中國撕開口子。
再說美國霸權的第二根地基,是它對全球高科技的壟斷地位。美國靠芯片、操作系統這些核心技術,能躺著賺天價壟斷錢,并隨時啟動“制裁大棒”。冷戰時,蘇聯的科技再厲害,也形成不了大規模的市場利潤。但中國不同,我們正在用“舉國體制+龐大市場”的組合拳,從根子上打破美國的壟斷。
首先是5G的提前跑馬圈地。華為在5G的率先突破,打破了西方對下一代通信技術的壟斷。美國也就發現,自己習慣了用“技術標準”來收割全球財富的時代,正在被悄悄終結。
其次是芯片與新能源的產業升級。針對美國的制裁,中國正在全力推進本土芯片替代,并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未來產業實現彎道超車。這就好像美國原本握著未來經濟的方向盤,現在中國直接造出了新的發動機,不僅搶了方向盤,還讓美國的老發動機沒人要了。最后呢就是制裁的反噬效應,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制裁,非但沒讓中國倒下,反而激發了中國的產業韌性。這讓美國的科技企業自己親手挖斷了輸血的血管,把中國的科技自立進程加速了至少五年。
然后美國霸權的第三根地基,是它能持續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并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來支撐創新。然而,持續的產業空心化正在掏空美國自身。先是飯碗被掏空。美國工廠都搬去國外,產業空心化把中產階級的飯碗都掏空了,國內“鐵銹帶”問題加劇。這導致美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變得極其脆弱。
其次是人才流向松動。隨著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崛起,加上美國本土日益高漲的排外情緒,頂尖人才的天平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最后是影響力被取代。
蘇聯試圖用意識形態輸出,而中國是用實實在在的訂單、基建和貸款,去深度綁定“全球南方”國家。這讓美國在外交上的影響力,開始被中國的經濟輻射力所取代。
人才跑了,工廠沒了,錢都去玩金融了,目前來說美國霸權的第三根地基也已經松動。但是呢,更致命的是,中國還在動搖它最核心的“軍事霸權根基”。
還有美國霸權的第四根、也是最核心的地基,就是它無所不在的軍事力量。冷戰時,蘇聯用核武數量與美國對等,但常規力量投送能力始終無法對美國構成全球性的挑戰。但中國挑戰美國軍事霸權的模式,比蘇聯更具“外科手術”的精確性和顛覆性。
首先是“反介入”,動搖美國的太平洋基石。中國沒有追求與美國進行全球軍備競賽,而是將資源集中于“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這套體系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變得代價極高、風險極大。這相當于將美國最引以為傲的“航母戰斗群”,強行推離第一島鏈。
然后軍工生產力被“降維打擊”。
今天的中國,憑借全球第一的工業制造能力,一旦進入戰時生產模式,其軍工產能的爆發力遠超美國。咱舉個例子:中國055型驅逐艦自2020年首艦服役以來,年均約2-3艘列裝;而美國福特級航母首艦從開工到服役耗時約7年,且因技術復雜,后續艦建造周期仍需5年以上——中國軍工產能的“穩定性”和美國“高技術高風險”的差異,已逐漸顯現。
這種下餃子的產能,讓美軍再想靠“艦炮外交”威懾中國,根本沒機會。
最后再說太空與網絡的主導權挑戰,今天的挑戰擴展到了太空、網絡和電磁空間。中國在反衛星武器、高超音速導彈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直接威脅了美軍賴以全球作戰的C4ISR體系。
看到這兒,咱們再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么說中國給美國的壓力比冷戰蘇聯大得多?歸根到底就是因為蘇聯的挑戰是“外部性”的,美國可以將其切割;而中國的挑戰是“系統性”的,美國切割即自殘。
今天的美國,正在被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全球化體系所反噬。
金融上,美元的鑄幣稅正在被中國制造稀釋。
產業上,高科技的壟斷利潤正在被中國創新打破。
而軍事上呢,美國賴以威懾全球的霸權正在被中國的反介入體系動搖。
老美想卡中國脖子,結果自己先丟了芯片市場;想搞軍事威懾,航母又不敢靠近。
這讓美國陷入了“打擊則自損、放任則失勢”的兩難困境,這種困境是冷戰時期從未面對過的。
冷戰時,美國只要拖垮蘇聯的經濟就能獲勝,但今天不一樣,美國卻需要同時贏得“金融戰、貿易戰、科技戰”三大戰場。
而這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靠拳頭,而是靠對經濟趨勢和產業規律的絕對掌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