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股價大跌,可能只是信任崩塌的開端,重建信任,比追求銷量更困難和迫切。
文 / 張恒
10月31日(上周五),港股小米集團股價下跌2.17%,收于43.20港元,市值1.13萬億港元。
![]()
2025年10月,小米集團股價已累計下跌20%,市值蒸發超過2800億港元,創下公司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月市值損失。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高位震蕩,而是小米汽車信任危機從輿論場蔓延至資本市場的結果。同時,小米的生態戰略也正面臨跨界造車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資金鏈風險
對小米而言,可謂是成也營銷敗也營銷。信任的崩塌,不只是網上的輿論風暴,更體現在其財務現金流里。
汽車業務的資金循環邏輯因信任而被放大,也因信任的流失而失效。曾被寄予厚望的“增長引擎”,如今反倒成了財務上最難預測的一項。
具體來看,小米汽車披露訂單超過28.9萬輛,按平均售價30萬元計算,理論上對應著860億元的潛在收入,但這筆“賬面財富”正在迅速縮水。
有維權群體統計,僅在某第三方平臺11月1日的報道里,小米YU7的退訂率就高達19%。其預售訂單量已連續四周下滑,如果大致估算成車價,這部分可能直接減少百億元的收入。
![]()
為了緩解退訂潮帶來的現金壓力,小米悄悄調整了付款規則。有用戶反映,在YU7交付周期已拉長至61周的情況下,被要求“7日內支付全額尾款”,否則訂單作廢。
這種未交車先結款的“霸王條款”,合規不合規先另說,就算能提前回籠資金,實際上也暴露出了小米汽車供應鏈面臨的問題。北京亦莊工廠為維持雙班制生產,需要向寧德時代等核心供應商預付貨款保障電池供應,而提前收取的尾款,成了維系這一循環的“臨時資金池”。
資金緊張的跡象也蔓延到產能擴張。小米原計劃二期工廠投產后年產能提升至30萬輛,但據行業調研,工廠建設的進度已出現延誤,原定10月的產能爬坡大概率將推遲。顯而易見的是,小米集團現在也很難估算出它龐大的積壓訂單有多少可以正常交付,有多少可能被退訂。
![]()
今年10月,小米雖交付了超4萬輛車,但仍有14萬到15萬輛訂單未交付,平均交付周期或達11個月。交付拖延引發退訂,退訂又讓產能利用率難以預估,最后就形成“越催款越退訂、越退訂越難以預估產能”的惡性循環。
精于算計的投資者對此當然異常敏感。在信任危機和訂單流失的疊加下,市場重新評估其盈利拐點,估值中樞下移幾乎成了必然。
信任危機
在小米汽車首款SUV YU7的預售和交付過程中,訂單火爆與實際出貨的巨大落差,不僅讓普通用戶等得心焦,還給下游的車商帶來了巨大損失。
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小米“先交付高配款、后交付普通版”,而非正常的按照下單順序排隊交付的策略。它本想快速回籠資金和優先保利潤,卻拉大了信任裂口。
YU7上市首日訂單就突破了28.9萬輛,這數字聽起來非常驚人,但首月實際交付只有6024輛。反差這么大的結果就是用戶排隊等車,而小米卻優先生產交付高配版。顯而易見,這些車型利潤更高。
![]()
行業內都是“先買先得”,到了小米汽車這里,因為配置不同,待遇天差地別。用戶一看APP,氣不打一處來,投訴超百起,接著就是退訂率跟著漲。小米的這個操作,也引來了大量的黃牛,YU7訂單轉讓市場一度非常火爆。車商或個人搶單,在等待期轉手,就能賺3000-20000萬元差價。
實際上這就是期貨的套利空間玩法,小米玩期貨交車,下游自然就有商家玩期貨抄車,誰不想早點提車變現呢?7月份,有報道顯示某二手平臺上冒出80多輛“0公里”YU7——里程不足100公里,售價35萬-39萬元,比官方起售價高出10萬-14萬元。
但10月以來,小米汽車市場轉冷,交付拖沓加安全事件影響,套利鏈條斷裂,價格跳水,黃牛虧得苦不堪言,很多賠本都難出手。
![]()
而二手車保值率的“斷崖式下跌”成為壓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半年前還宣傳“一年保值率88.91%”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如今在二手市場遭遇“價格雪崩”:一輛2025年4月上牌的SU7 Max版,選裝后原價31.49萬元,行駛1.4萬公里后報價僅25.58萬元,貶值幅度達18.8%;行駛7個月的SU7 Ultra從60萬元跌至44萬元,仍無人問津。
曾經炒作小米訂單的二手車商如今集體“收手”,某資深車商直言:“價格一天一變,昨天收的車今天就虧2萬元,根本不敢接。”這種終端市場的“用腳投票”,比任何負面評價都更具殺傷力。
生態受損
從品牌層面來看,小米長期以“高性價比+用戶信任”聞名,然而小米汽車的問題打破了這一平衡。小米汽車直接把小米做產品和營銷方法方式露光了。于是,現在小米各類產品用戶都在拿著放大鏡去找小米在營銷海報的“小字”。
消費者一旦感到品牌充斥著各種套路,這種負面感受很容易溢出到整個產品線,讓潛在用戶在考慮購買小米產品時產生顧慮:“汽車都這樣了,其他產品又會怎樣呢?”這種連鎖反應會削弱品牌信譽,也必然影響小米用戶的粘性。
![]()
汽車業務本應成為小米生態的新入口:用戶通過車載系統連接手機、家居設備和訂閱服務,形成閉環,增強用戶粘性和服務附加值。但汽車用戶體驗受挫時,這一入口功能無法發揮,鏈條因此被打斷。
資本市場非常敏感,小米汽車起初被視為小米集團增長最重要引擎,但如今單月蒸發2800億港元意味著投資者對其信心大打折扣。相比銷量,品牌與生態的信任損耗更難恢復。如果用戶、渠道和投資者的信任同時受損,小米跨界造車拖累的將是整體的生態戰略。
這次股價大跌,可能只是小米信任崩塌的開端,重建信任,比追求銷量更困難和迫切。【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