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選好墓地,靈柩放在臺灣,蔣介石如果落葉歸根,大家會同意嗎
蔣介石這口棺材,從1975年停在臺灣慈湖行館,溫度濕度都有機器看著,半個世紀沒下土,說是靈柩,更像擺在海峽上的一個問號,誰都繞著走,誰都不動手。
大陸那邊地是修好的,奉化的老宅整過,廬山美廬、重慶舊公館都掛牌保護,臺灣這邊卻一直不埋,慈湖一個,頭寮一個,父子兩口銅棺,離地三寸,既不算入土,也不算紀念,像是被放在架子上的話題,活人少提,死人不落。
要不要落葉歸根,兩岸接不接受,這個問題年年在媒體上冒頭,我的看法,大陸會留位置,臺灣不太愿意先開口。
蔣介石當年看紫金山那塊地,和尚帶路,南邊是中山陵,北面是明孝陵,他選中間,自己寫正氣亭,站位很明確,左邊民國之父,右邊漢人皇陵,中間自家旗幟,意思擺在那里,讓后人順著看下去,既接革命,也承傳統,這套布局沒落成,1949年局面一變,人走到海峽那頭,夢還在,棺材沒搬,紫金山留在心里,說回根,不只是找祖墳,更像給正統找臉。
大陸對蔣的歷史態度,公開的東西看得見,老屋修了,墓道翻了,資料館里也能查到舊事,抗戰那段,國民黨打得艱難,八年撐住,中國后來走到統一的路上,歷史是連著寫的,朱镕基在重慶那句“歷史應該公正”,被很多人記在筆記里,文物是靜的,靈柩是活的,一旦把這口棺材送回奉化,哪怕不做大典,不掛牌子,身份會被重新擺放,成了整體敘事里的一環,2002年有人問起能不能接,公開話語沒明說,動作一出就是信號,這件事沒法用一句話蓋住。
最難的扣在臺灣內部,蔣介石臨終念的是娘和溪口,蔣經國貼耳朵應承要送回家,話說得直,棺材卻沒動,李登輝那一路,不愿意把蔣送回大陸,蔣孝勇在1996年提過落葬奉化,這個申請走到半途,被按下去,蔣方智怡年年回溪口祭拜,行程很安靜,媒體基本不大幅跟著寫,國民黨里面也在拉扯,有人堅持統一后再葬,把落葉歸根看作一個節點,有人主張就地長眠,理由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不必換地方,臺北五指山陵墓修好了,空著,慈湖和頭寮兩口棺相對而臥,場面就在那里。
這幾年去蔣化的動作,校園雕像拆掉,紀念日改名,教科書也調整,話題另一邊是棺材不落土,不落土就不收尾,未完的章節被繼續使用,有人靠它延長討論,管理層面對棺材當文物一樣維護,濕度記錄表貼在墻上,溫控數據按季度匯報,工作人員例行檢查,像維護展品,棺材里面放著的是家族遺體,棺材外面照出的是政治選擇,不是簡單的同意不同意,更像一個待機的按鍵。
等到哪一天,統一的大勢清楚,社會的共識也擺穩,蔣介石靈柩要不要回大陸,安排會做,儀式不喧鬧,陵寢會整修,解讀會適度,史料會并列展示,結尾會寫得平整,讓一本書在合頁處不翹起,一個國家把過去放進檔案,不拒絕舊對手,也不回避舊問題。
從慈湖到海峽這條線,地理沒多遠,隔的是心結,這口棺材不該一直懸著,也不適合倉促落地,等到人們把這段歷史看清楚,把位置說清楚,再讓它回到該去的地方,安穩落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