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逛超市時隨手掃了眼糧食價簽,國內小麥每公斤1.23元,網上查美國軟白麥到岸價才0.97元。
問題來了,進口這么便宜,為啥我們還得咬牙自己種?有人會說,美國一個農場主能管幾千畝地,我們學過來也搞大農場,成本不就降下來了?
可這事真沒表面那么簡單,背后拴著2億多人的生計,更托著14億人的糧食安全,每一步都得踩穩了。
![]()
大農場背后的賬本
我們先從那些發達國家的大農場說起,它們的“發家史”可一點都不光彩。遠的看英國,15世紀紡織業剛興起,地主和資本家就紅了眼,直接把農民從祖輩耕種的土地上趕出去。
原本種莊稼的地全改成牧場養羊,就為了賺紡織原料的錢。失去土地的農民,要么擠去城里當苦力,要么在路邊流浪餓死,這段歷史被叫做“羊吃人”,光聽名字就透著股殘忍。
![]()
美國的大農場更是腥風血雨,北美大陸原來生活著5000萬印第安人,可到1900年,只剩下23.7萬。短短80年,原住民幾乎被趕盡殺絕。活下來的人被塞進偏僻的“保留地”,那些肥沃的好地,全落到了歐洲移民手里。
1862年美國出了個《宅地法》,把搶來的土地免費分給白人,這才有了現在那300多萬個農場。說穿了,這些農場的地基,全是原住民的血淚堆起來的。
![]()
巴西也沒好到哪去,1964年到1985年軍政府掌權那陣,靠強制土地法把亞馬遜雨林邊上的地分給大農場主,200多萬原住民沒了家,只能背著行李四處漂泊。
澳大利亞更早,1788年英國殖民者一登陸,150年里就把30多個原住民部落給滅了,90%的土地都改成了牧場。這些國家的大農場,本質上就是靠殖民掠奪搶來的,哪有半分“文明發展”的樣子?
中國曾經飽受列強欺凌,還有傳承下來的儒家文化根基,這種路子肯定不能走。更重要的是,我國的國情也根本不允許這么干,人多地少的坎,繞不過去。
![]()
人多地少的現實困境
中國人均耕地就900多平方米,還不到一畝半,攤到每個人頭上就那么點。要是硬要搞大農場,先得想清楚一個問題:現在我國靠農業吃飯的勞動力有兩億多人,這些人沒了土地,能去哪?
有人會說,進城打工不就行了?可城市真能裝下這么多人嗎?2008年金融危機那陣,沿海地區一下有2000多萬農民工沒了工作,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回農村。要是那時候他們回不去,沒土地當退路,吃飯都成問題,社會不亂套才怪。
![]()
2020年疫情的時候,不少農民工回了鄉。雖說收入少了點,但至少有地能種,能自己種糧吃。對中國農民來說,土地不只是用來種莊稼的生產資料,更是最后一道生存保障線,土地的價值,是城市社保體系短期頂不上的。
現在我國農村戶籍人口有5.1億,實際住在村里的有4.6億。刨去老人和小孩,真正干農活的還有兩億多。要是讓這么多人一下子沒了地涌進城市,就業崗位夠不夠?住房能不能裝下?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的問題咋解決?想都不用想,肯定扛不住。
![]()
從國家穩定的角度說,還不如讓農民把地租出去,或者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打工,至少不能讓上億農民沒了土地。1982年到1986年,全國99.6%的農戶都搞了家庭承包經營,之后糧食產量一下就漲上去了。這就說明,小規模的家庭經營在咱們中國,是能行得通的。
中國式的破解之道
既然不能搞大農場,那糧食生產效率怎么提上去?國家其實早就在想辦法,而且路子走得很穩。
![]()
先說說穩定糧價這事,每年國家都會根據糧食產量定個最低收購價,就是為了保證農民能賺到錢。這也是為啥國內小麥價比進口的高,雖然貴了點,但能讓農民愿意接著種地。要是糧價太低,農民覺得種糧不劃算,干脆撂荒不種了,到時候糧食不夠吃,麻煩就大了。
中儲糧在這就起了大作用。糧價跌的時候,中儲糧就大量收糧食,減少市場上的供應,把價格穩住;糧價漲的時候,中儲糧就把庫存的糧食拋出去,增加供應,不讓物價漲太狠。
![]()
2020年疫情那陣,國際糧價瘋漲,不少國家還不讓糧食出口。但中儲糧那年投了1.05億噸政策性糧食,國內市場一下就穩住了,沒出啥亂子。
到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稻谷的庫存,夠全國人吃一年多。有這個“家底”在,就算國際糧價來回波動,咱們也不用慌。
![]()
再就是引導農民搞多元化經濟。比如云南,這些年大力種咖啡,現在已經成了國內主要的咖啡產地,喝起來口感一點不比進口的差。廣西那邊山多平地少,不適合種糧食,就引進了火龍果、陽光葡萄這些值錢的水果。這樣一來,農民收入漲了,還帶動了水果批發和電商產業,一舉兩得。
不少地方還搞起了“代養”“代種”的模式。企業給農民提供種子、技術,還包銷路;農民就負責種或者養,收獲了之后企業按保底價格收。這樣農民不用愁賣不出去,企業也能穩定拿到原料,雙方都劃算,算是雙贏。
![]()
還有就是推進土地流轉。農民可以把土地租給種糧大戶或者合作社,自己拿租金或者分紅,還能出去打工多賺點錢。到2022年底,全國家庭承包的耕地流轉出去的有5.76億畝,占了36.73%。關鍵是這個過程全看農民自愿,不是逼著來的,更不會搶農民的土地權利。
小塊田里的大國智慧
有人覺得小農經濟效率低,不如大農場。可看看日本、韓國,還有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小農經濟,人家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也不低啊。其實關鍵不在土地有多大,而在技術和管理跟不跟得上。
![]()
我們中國的家庭承包制,把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了。農民有承包權,想自己種就自己種,想流轉給別人種也可以。這種“三權分置”的辦法,既保住了農民的權益,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算是個好點子。
2019年中央明確說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從第一輪承包開始算,土地承包關系能穩定75年。這就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讓他們敢在土地上投入,也愿意長期經營,畢竟土地能穩穩攥在手里,誰不愿多下點功夫?
![]()
農業社會化服務也在慢慢發展起來。有專業的服務組織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的服務,小農戶只需要出地,其他環節都能外包出去。這樣既保留了家庭經營的靈活性,又能實現規模化作業的效率,兩頭都不耽誤。
到2024年5月,全國有差不多400萬家家庭農場,合作社也快220萬家了。這些新型的經營主體能帶動小農戶增收,還能把現代農業技術和設備送到千家萬戶,讓小農戶也能用上好技術、好機器。
![]()
對中國農民來說,土地不只是種莊稼的工具,更是生存的保障。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這本身就是個奇跡。
中國不搞大農場,不是沒能力,而是國情不允許這么干。這個選擇,保住了2億多農民的生計,護住了14億人的糧食安全,也穩住了社會。
![]()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啥不搞大農場?答案其實早就藏在這一片片小塊田里,藏在對農民的保障里,藏在對糧食安全的堅守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