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澤揚
![]()
外籍人士在三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外國人辦證大廳辦理業務。
![]()
“法律明白人”薛和照與定安縣司法局工作人員在茶店開展普法活動。
![]()
在三亞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三亞市城郊檢察院檢察官通過做游戲向學生普法。 本文照片均由覃創源拍攝
![]()
在樂東中學“法治剪紙”課堂上,剪紙課指導老師給孩子們做輔導講解。
茶樓里有了普法角,村咖中坐著“明白人”,法治元素嵌入街坊日常生活場景;“法治剪紙”“調聲普法”……融合非遺的法律條文可見可聽更可感;跨海分享、談“六尺巷”,和來到自貿港的老外講故事也說條文……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宣傳教育法》正式實施,在瓊島這片開放熱土,創新普法形式、拓展普法受眾的探索實踐正在進行。
5年來,海南自貿港建設成形起勢,政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與這一階段相重合,“八五”(2021—2025年)普法以來,海南注重用好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為自貿港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從街坊到老外,學法懂法的人更多了,紙面的法律條文既入園區、也進街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走進茶樓、相約村咖——
普法場景更多元
一壺清茶,幾份點心,約上三五好友,共聽一出好戲。在海南,吃“老爸茶”是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在位于海口市瓊山區的南珍茶樓,來此賞味的市民游客發現,這里不僅有古韻悠長的戲臺,也有精心設置的普法角。
“在茶樓為咱社區居民普法答疑,離群眾更近,氛圍也輕松。”社區法律顧問王子茂介紹,茶樓內人流量大、氛圍輕松,開展法律咨詢能面向更多群眾,日常調解矛盾也能有更好的效果,“電梯故障物業不修、樓上滴水樓下遭殃……街坊們會到這來說說生活中的‘糟心事’,我們也借這個地方說法講理。”
墻面上,“聽‘古’學法、講‘古’普法”的字樣引人注目,開放的讀書角擺放有各類法律圖解手冊,獨立包間內的法律咨詢角能讓群眾直抒己見。“我們還將法治主題融入瓊劇表演、海南話歌曲表演、情景劇等,寓教于樂,讓上了年紀的居民也能聽得清楚、看得明白。”海口市瓊山區司法局工作人員湯姣說。
在海南,普法場景不僅在煙火氣十足的茶樓餐廳,也在人情味濃厚的鄉野“村咖”。在定安縣龍河鎮茶根村,綿綿細雨中,“法律明白人”薛和照與忙完農活的幾名村民相約在咖啡店里,嘮嘮家常談談心。
“我們會用方言和身邊的村民講解反詐、反走私等法律知識,有時候也會引導鄉親們申請法律援助,用合理方式表達和解決訴求。”薛和照說,住在村里,大家都是熟面孔,“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讓他們能在普法中發揮獨特作用。
村里農活多、村民們之間更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開展普法工作難免遇到時間少、沒人想干的問題。為讓更多“鄉村能人”愿當、能當“法律明白人”,定安縣通過出臺獎勵辦法、定期開展培訓的方式,探索有效措施。“我們還修訂了村(居)法律顧問的考核機制,將培訓‘法律明白人’納入積分統計并和績效掛鉤,讓更多律師真正進到村里來。”定安縣司法局副局長陳明昌表示。
場景拓寬,讓更多人參與到普法中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海南省已有省和市縣(區)“八五”普法講師團22個,普法志愿者隊伍171支,村(社區)“法律明白人”4.6萬余名。
制作剪紙、共唱調聲——
融合非遺有創意
手持小刀在紅紙上刻畫,再輕輕拂去碎屑,學生袁裕鴻眼神專注、雙手穩當。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一所中學的教室內,同學們正按照自己對“反對校園欺凌”主題的理解,制作一幅幅“法治剪紙”。緊握的雙手、勇敢說“不”的人物,各式紋樣線條清晰,既有本地大安黎族剪紙的特色,也將普法主題生動展現。
“平時感覺聽不懂也記不住,現在我可以和同學們邊聊邊動手,對一些法律常識的印象也更深刻了。”袁裕鴻說,在老師介紹題目、解釋法律條文后,同學們便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創作,“我還會將剪紙作品帶回家里,讓爸媽也‘點評’一下。”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與法治主題相融的非遺不只有剪紙。“我們通過竹竿舞、花燈等表現形式,下鄉演出、設置‘法治燈謎’,讓普法更有趣也更接地氣。”樂東黎族自治縣司法局副局長陳思瑤介紹,該縣著力打造“樂享法治”特色普法品牌,讓群眾在參與中學法、在生活中用法。
與本地文化特色相結合,普法不僅是看得見的紙面圖景,還是能唱能跳的韻律節拍。在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的大榕樹下,十幾名村民手牽著手、步調輕盈,唱響了“法治調聲”,引得其他村民駐足觀看。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素有“詩鄉歌海”的美稱,儋州調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受群眾歡迎喜愛。利用傳統曲調,村民自發組成調聲普法隊伍,在儋州市司法局的指導下寫詞創作。《移風易俗有面子》《電信詐騙害人害己》等“法治調聲”作品,廣受歡迎,版本還會動態更新。
“在節慶或農閑時,我們還會組織調聲普法隊伍在各村巡回演出,讓普法形式不僅僅停留在擺攤發傳單,而是‘開口唱法’,依法而行。”儋州市司法局局長岳國華說。
形式創新,參與普法的人群更多元。“八五”期間,海南省組織開展針對未成年人普法活動1.5萬余場次,開展“百所進千村”民法典普法專項活動,組織5000余名律師對全省2500多個行政村進行包點式普法。
引進培訓、向外宣講——
涉外法治搭橋梁
“我們的法律體系有不少相似的內容,希望通過培訓增進彼此間的交流。”在海南省三亞市,法國國家公證培訓學院院長穆斯塔法·梅基對著學員說道。這個以“律師+公證”國際化法律服務交流為主題的研修班,既讓海南本地的法律人才了解國際動態,也讓外籍人士了解到海南自貿港的法規政策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進展。
去年10月,穆斯塔法·梅基和同事來到三亞調研,在聽到“六尺巷”的典故后,隨即將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當時我們就將‘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話向他轉述,他對我們古人化解糾紛的調解藝術贊嘆不已,也對當前海南國際化的商事糾紛多元化的化解機制有了興趣。”三亞市鳳凰公證處主任徐春雷說。
向遠道而來的法律專家講故事,也為在海南興業生活的國際友人解難題。鳳凰公證處成立了“國際友人之家”,累計接待服務外國訪客4000余人次,在宣傳中國法律的同時,幫助指導外國人解決投資、置業、生活、旅居相關問題。
從留學生到小店老板,哈薩克斯坦青年維多利亞是自貿港建設的見證者,已經成了“新海南人”。“這里的警察不僅能用外語溝通,還能在辦業務的同時提供法律咨詢。”在三亞市公安局出入境辦證大廳辦理簽證,維多利亞感受到了自貿港普法的熱情與溫度。
“‘八五’普法以來,我們不斷加強涉外法治宣傳和服務,針對在三亞的外籍人士就業創業、簽證居留等場景定制普法內容,讓老外也學法懂法。”三亞市司法局二級調研員高文軍說。
今年12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島封關運作將正式啟動。海南自由貿易港法頒布以來,海南省部署開展相關宣講1400余場次,受眾近19萬人次。“我們創新普法形式,既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場景,也服務自貿港的建設大局,努力讓自貿港的每一個人都浸潤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中,不斷提升居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全島封關運作在即,我們已經做好準備,讓法治更好地護航自貿港。”海南省司法廳廳長王磊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